在太极拳的练习中,经常会遇到两手上下斜向相对,似乎抱着一个球的姿势,这种动作尤其是在揽雀尾掤的开始阶段非常明显。现代太极拳界通常称之为“抱球”。郑曼青先生和张肇平先生在《论太极拳·圆》中将其称为“抱手”,并指出这是杨家的不传之秘。很多人认为做出一个“抱手”的动作并不困难,有什么样的秘密可言?确实,从外形上来看做一个“抱手”的动作并不复杂,但要使这个动作具备太极拳中的沾粘连随效果,“抱手”就有了它独特的秘密。
实际上,“抱手”这样的姿势并非只有太极拳所独有,大多数武术都有一些类似的姿势。从左手为上手而言,上面的臂部位置可以高至右耳旁边、中间则在右肩前面或略低于右肘;斜向相对的手臂距离可以开阔也可以收紧,拢得几乎贴合、放松则仿佛夹着个球。这类似姿势的武术意图很清楚,那就是保护自己的正面和后背,同时两只臂都处于攻击准备状态。
太极拳中的“抱手”虽然也有类似的武术意图,但其中一只臂通过接劲与沾粘连随来实施这些意图。当接触到敌人的攻击时,就立即使用沾粘连随,使得敌人由于自身的动作而形成背势甚至被引入落空。这一点是其他非太極拳武术所无法比拟;此外,用非太極拳武术方法进行的话,“抱hands”的效果是不可能达到的。这就是说,姿勢与作用并不一定是一回事,因此杨澄甫先生才说:“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
两臂圆撑式掤,即所谓的开合按势怀中拥,也就是所谓的小月或者小球。根据古代打击艺术家们留下的记载,这样一种持续保持特定姿态的情形对于所有运动员来说都是必要的一环。在每一次移动之前,都必须先回到这种基本形式,以便保证身体的一致性和节奏感。而当我们提及到这些基本形式时,我们应该明白,它们不仅仅是一个起点,更是一个终点,因为它们代表了运动员之间最真实、最自然、最有效的声音。
然而,有些人误解了这一点,他们把握住正确的手位之后,就停滞不前,不再寻找新的方式去完善自己。我觉得这是一种错误的心态,因为没有哪一种技术能够永远固定不变,每一种技巧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提升。
所以,当我们谈论关于如何更好地掌握这种技巧时,我认为关键在于理解它本身,并且认识到每个人掌握这个技巧的过程都是不同的。我不是说不能借鉴他人的经验,但是我强调的是,在学习任何技能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盲目模仿别人。如果你能理解这一点,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走上了通往成为真正大师道路的一个重要步骤。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