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太极拳的奥义之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抱球”这一姿势对于掌握其内在力量和技巧至关重要。这种动作,尤其是在揽雀尾掤的开始阶段,常被称为“抱球”,而郑曼青先生和张肇平先生则将其称为“抱手”,并且指出这是杨家的不传之秘。
许多人认为做一个简单的“抱手”动作并不困难,但实际上,要使这个动作能够具备太极拳特有的沾粘连随效果,则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练习。事实上,这样的姿势并非太极拳独有,而是几乎所有武术中都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在不同的武术中,上手高低、臂部距离等细节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共同追求的是保护自身防御空间,同时准备攻击。
然而,太极拳中的“抱手”不同于其他 武术,它通过接劲技术,使得一旦接触到敌人的攻击,就能立即转化为沾粘连随,从而让敌人无意中形成背势甚至落空。这是一种超越一般武术的能力,是由内而外地展现出的力量。
此外,在《论太极拳·圆》中提到的古老太极拳秘籍,如《少林武功秘籍大全》,其中也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正确的姿态来实现沾粘连随。这些书中的描述往往含蓄,不直接说明如何做,却提供了丰富的隐喻,让学者们必须不断探索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精髓。
因此,当有人提出要清除掉两手如同抱着一个大小不变的小球这样的姿势时,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这种姿势虽然表面看似简单,但其实蕴藏着深厚的情感和身体反应。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一些人的错误理解就抛弃掉,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彻底放弃数学,因为有些人可能只知道计算,而不懂得应用?
正如揽雀尾左掤中的右转身,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都是以自己身躯中心轴为轴、两肩如车轮似的转动,这样转身虽然不会主动强行用力,但却无法有效化解对方攻击,因此不是最佳选择。而正确的手法应该是以某点为圆心弧形移动,以减少阻力,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的防御区域,从而达到沾粘连随效果。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是学习古代文字还是现代打法,都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的知识,同时也不应轻易否定已经验证过有效性的方法。我希望我的体悟能够帮助那些寻找真谛的人找到正确路径,走向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