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武术的丰富传统中,安徽省也拥有着不少著名的武林门派。其中,以意拳为代表的武术流派,其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在20世纪初期于北京创立。这一拳种以形意拳为基础,并融入了各家拳术之长,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训练体系。
王芗斋先生生于河北深县魏林村,1885年出生,1963年7月在天津逝世。他的学艺并不局限于某一派系,他相信每个时代、每个地区都有其独到的技巧和风格,这正是中国武术发展得以源远流长、繁荣兴旺的原因。他致力于探索和研究拳学领域中的真谛,并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这一工作中。
继承并发展王芗斋先生衣钵的是第二代宗师姚宗勋先生。在他的努力下,不仅使意拳技术体系更加完善,而且还将西方搏击中的锻炼器械引入到意拳训练中,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意拳训练体系,提高了训练效果,这对于中国武术发展史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姚宗勋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他青年时期对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充满热情。得到了芗老传承后,他致力于拳学研究,将数十年的实践经验融会贯通,使他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为意拳系统性的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代传人物姚承光先生,是当今意拳重要代表人物。他自幼随父学习,从刻苦钻研到思维敏捷,都受到严师慈父姚宗勋倾囊相授。多年来接受中外高手挑战虽必胜而不骄,在姚宗勋的心理指导下,以实事求是态度理论与实践结合,对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等知识进行整合,最终形成风格独特的教学与训练体系。
意拳强调“浑圆力”,即骨骼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收缩为动力的运动方式,以及精神控制神经系统作用肌肉收缩实现活动。在站桩作为主要训练手段上,用静止状态下的锻炼集中精神,加强正确条件反射,让体察弱点并克服之,加速技能形成至终极目标——技击应用。此过程需通过慢速开始逐渐加快,如同任何新动作学习一样从慢到快,由无动转向有动,而这也是体育运动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
除了站桩,还包括试力(含试声)、走步、发力推手及散手等组成。这几项基本功均要求通过精神假借和诱导,在无力的状态下寻求力量,不动则求微动;静中求变;松紧协调;以及在空间延伸试力的能力——即在站桩基础上培养一种能量,即所谓“浑元力”。这种松紧协调促进气血畅通、新陈代谢旺盛,同时调整内脏器官功能。而推手则是在双方肢体接触时牵制对方并施以有效打击,而散手则是徒手搏击直接检验综合体现,无条件自由挥洒自身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