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太极拳抱球体悟与古代武功秘籍的物品场景探索

太极拳中,许多动作都涉及两手上下斜向相对的姿势,尤其是揽雀尾掤的开始便常采用这种姿态,被现代太极界称为“抱球”。郑曼青先生和张肇平先生在《论太极拳·圆》中,将此称为“抱手”,认为这是一种不传之秘。然而,不少人认为做出一个“抱手”动作并不难,有什么深奥之处?事实上,外形上模仿一个“抱手”的动作确实简单,但要使其具备沾粘连随的效果,“抱手”则有其独特之处。

实际上,这样的姿势并非独生于太极拳,其它武术也拥有类似的姿势。例如,以左手为上手,上手高时可在右耳旁边、稍低时可在右肩前、再低时可在右肘以上;两臂距离可以开阔或收紧,拢得几乎贴合一起,或象夹着个球。这些武术意图很明显,那就是保护自己的身体,同时保持攻击准备状态。然而,太极拳中的“抱球”不仅如此,它还运用了接劲和沾粘连随来实施这种意图。当一只被敌方攻击的手轻松地接触到对方,而立即施展沾粘连随,使得敌人因为自身的行动而形成背势甚至落空。这是所有非太极拳武术所无法实现的特性。此外,用非太極拳 武術方法制作出的「擁球」是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沾粘连随效果。这就说明了姿勢与效果并不总是一致的事实,因此杨澄甫先生才会说:“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

揽雀尾掤中的「擁球」其实就是古老武功秘籍中所说的「開合按勢怀中擁」,即「擁月」,又称「擁球」。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哪个阶段,都没有脱离这一基本原理,即不断保持一种似持住某物(如大大小小的虚拟球)但又灵活变幻的手部运动方式。而揽雀尾掣中的兩隻雙撐與單撐動作,就是這種持有虛實間變化不定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次行為都是由於身體內部反應而自然產生的結果,這些內心反應則是每位練習者必須通過長時間修煉來掌握的一門藝術。

因此,我認為將對於"擁球"進行批判的人們,其實是在誤解或忽略了這一技術背後深厚文化底蕴和歷史沉淀。我們需要更加細致地研究並理解這種傳統技巧,並將它融入我們現代生活的情境中去適時運用,以達成真正有效且安全的心靈與身體上的協調與平衡。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在學習任何傳統技巧時,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它們本身,以及那些先進留下的智慧。如果我們能夠以開放的心態去接受,並努力理解其中含有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價值,那麼我們就會發現無論是在戰鬥技巧還是在日常生活裡,這些古老技法都具有不可思議的大智慧和深邃見解。而且,只要我們遵循正確教導,并通过不断练习来提升自己,我们就能够将这些古老艺术形式带入当代,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带来的各种挑战。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