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秘籍书中难道没有步与桩的完美融合是的我们说的就是那一门古老而又神秘的杨氏太极拳

经典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由此可见,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

杨式太极拳先师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练习谈”说”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走步的脚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盘拳时脚步走弧形,不许直来直去、走直线步。弧形步由曲而伸缓缓踏出,上翘变动,从下垂到上抬不急不躁地落实。在这过程中,“一步错,全身歪”。

我的老师金锡武先生曾说过:老架杨式太極拳是承重型,是碾转的一足。这内涵是“步”、“桩”合一,“势中有桩,桩中含势”。不许移动重心上一步。当年金锡武、崔毅士二师教我每式都含碾步,要分清阴阳两脚要虚实分明,这既是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对步型、步法的一个基本要求。

传统杨式太極拳的根基是在脚功夫,是基础。功夫不上身主要没练下肢的脚(基础)。无论何种打法,无力之处总集中于以下几个点:不能让双重现象和拖泥带水散漫进入练习;必须使五个字——"曲、碾、弧、伸、抓"成为迈出的本质;否则,即便掌握了手段也无法做到真正精进。

传统杨式大架、小架各有不同,但最注重的是棱角尖利,使得每一个细节都能展现出力量与柔韧性。此外,它还强调了站立姿势稳固且平衡,每一次动作都是从静态向运动转化,而不是反之。

但事实上,在今天很多初学者仍然误入歧途,他们认为只要掌握好手部技巧就够了,却忽视了底座——即身体结构与协调性的训练。如果想达到更高层次,就必须从根本做起,将所有技能融入到一个整体观念里,那就是通过正确有效地使用你的整个身体来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对待任何一种体育活动来说,最关键的是理解它背后的哲学原理,并将这些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以此来提高个人整体素质。不仅如此,这样的方法还能够增强肌肉力量,同时促进灵活性和协调性,让人在多方面受益匪浅。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