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武术》2009年第4期中,专家们对太极拳中的“松”字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引述吴图南的“松功论”,指出在练习太极拳时,“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代表着蓬松、宽开和轻松,同时包含了放开和容纳其他特质的能力。吴老通过对“松”的解释,展现了他对于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
然而,尽管解释充分,但似乎有些过于表面化,不够深入。实际上,在太极拳中,“放松”与日常生活中的放松有本质区别。在太极拳中,“放 松”不仅仅是不用力,还需要用意,即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要有明确的意念,使得静态的松转变为动态的 松,与日常生活中的“松”不同。
《中华武术》的名家讲堂上,有学者如吴文翰介绍了一种骨肉分离法,这是一种特殊的手法,用以达到更深层次的放 松效果。这类似于气功中的放 松功,是通过将骨骼向上升同时让肌肉向下沉降来实现,让人感受到一种仿佛骨肉分离一样 的感觉。
结合这两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①不用力+②用意=用意不用力”,这就是太极拳练习 的基本方法。此外,《太极拳术十要》中提到的“松腰”,正是因为腰部作为身体中心,对全局影响重大,而与行气息息相关,因此特别强调其重要性。
冯志强老师则提出,每个式子都应该有一次沉肩垂肘的过程,以便内气能到达四周并归于丹田,从而达到长久稳定的效果。他还说,只有真正地掌握了这个"一"(即"一招一式之内含万物之精华"),才能通透整个体验,也就是所谓的人生哲理——只有一样的真理,就像冯志强老师曾经说过:“只有一样'一',气才能通。”
最后,《十三势歌》也提到了保持腹内清净和气腾然,这也是为了说明如何在实践中融合这些原则,并且使它们成为自己的第二天性。总结来说,太极拳中的“放 松”意味着从浅入深,从局部到全身,一步一步地进入到心灵状态,并通过这种状态来运转整个身体,最终达到内外兼修、精神与肉体相辅相成的地步。
因此,可以看出在学习和实践太极拳时,要不断反思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并应用了这些原则,以及如何不断提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逐渐揭开那些隐藏在表面的玄机,最终达到心无旁骛、自我完善的一致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