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网络上关于太极拳的文章和书籍,充斥着大量引用古人的言论或断章取义的段落,这主要是因为许多人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些甚至根本不符合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只能依靠大段引用来显得自己博学多才。结果是篇幅庞大却缺乏真实打太极拳的经验分享。
有些人认为,普通练习者无需深入研究阴阳哲学,只要遵循老师的指导,做到身法正确、动作规范就足够了。而另一些人则精辟地指出,只要掌握十三势的核心要领,就能练成好太极拳。
还有人用生动的话语描绘: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屈中有伸、伸中有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这正是太极拳独特之处,“屈中有伸”、“开中有合”是练习太极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上及武术书籍里,这些内容随处可见,而通过鼠标点击,我们可以瞬间下载数千万字文本并粘贴为文章内容,从而成为其他文章叙述的一部分。然而作为一名拳教师,其根本职责在于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认识到什么是太极拳,以及“太极”如何被冠名,以及它在太极拳中的作用。如果连这些基础问题都不能真正弄清楚,那么怎能期待他们学会这门艺术?
没有必要过分深入浅出的研究阴阳理论,更需要熟悉最基本的阴阳关系。在没有这些前提下,要怎么知道是否达到身法正确和规范?这个衡量标准又是什么?一个对基本知识一无所知的人,又怎可能学会和练习好这种技艺?
更何况,要明白哪个程度才能说我们了解了十三势?如果没有老师亲自示范指导,我们还能练出好功夫吗?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屈中有伸、伸中有屈;开中有合、合中 有开。这就是 太極劍奇妙的地方。“屈 中 有 伸 “、“開 中 有 合 ”乃 是 太極劍練習要領。”但其实,在武术界,即使是一般读者,也完全可以明明白白地演绎出来,不必用复杂难懂的话语来解释。
原因很简单,越是不易理解的事物越具有价值,越容易引起炒作和商业运作。而那些通俗易懂却不受重视,因此市场需求微乎其微。举几个例子:
虚实转换:比如木头上的跷跷板,当两头平衡时水平,它们同步变虚或变实。当增加压力,一边下降另一边上升,同时发生虚实转换,这就是跷跷板上的实际虚实转换过程。
电梯升降:当电梯载满时,上升同时重心砝码下降,当电梯空余时,上升同时重心砝码上升,这也是同步变化过程。
因此,对于打击手部位置移动,可以通过保持平衡轴心,将重心倾向某一侧,使该侧渐渐变为虚,而另一侧即刻变为实。这样,就体现出了真正的、中定(平衡)状态,即始终保持身体平衡以完成虚实转换。此即为真谛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