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以八卦易经为理论基础,称之为八门五步。其指导思想源自老子的“柔者生,僵者死”,以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此外,还融入了儒家的礼教德行境界——“名不正则言不顺”,并将其应用于太极拳运动态势的正形中。佛家金刚般若、具足本性、正智正觉也对太极拳产生了影响。这一门技艺是历代前辈心血的结晶,蕴含道、儒、佛三家古典文化之精华,是中华武术宝藏的一部分。每个习练太极拳的人,或多或少都能获得一定收益,有些人得到了搏击术,有些人得到了体质的健康,更深层次上得到的是祛病延年益寿归道。但在习练太极时,也会遇到一个问题,即打完后膝盖疼痛,有时甚至出现膝关节水肿,这引起了许多疑问:身体病弱练太极如何能变得健康,但却又可能因过度训练而加剧膝关节损伤?这是需要解释的问题。
原因是人们往往不知如何正确研练 太极拳,在学拳前未加咨询,便随便跟某位老师学习;再有,由于热心但不明就理传授的人,不了解太极拳的实质内容和运行原则,因此自己形体姿势可能存在错误,但作为老师传授给他人,则导致上述症状出现。不懂的人便说:“这就是因为我练得过猛,一歇就会好的。”还有人讲:“坚持下去就好了。”这样的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呢?
从历史来看,师徒之间传授过程总是遵循着阶梯式学习,每个人学好一式后才能继续学习第二式,而且姿势必须严格正确。在师傅看来清楚,在讲法上明确,在纠正方面彻底。这样气血才能够通畅流转,使身体差的人无意识地变成了壮汉,而那些顽疾和膝关节疼痛(包括有膝关节炎症)也自然消失。而现在社会上的教书者很多都是热心但缺乏专业知识,他们购买光碟学了一套然后开始教授别人,没有任何章法可循,这样既误导了学生,也造成了自己的锻炼效果低效,如果没有及时改进,那么这些顽疾和膝盖伤病将伴随我们一生。
既然已经出现了顽疾和膝盖伤病,可以治愈吗?答案是可以,只要按照明师指导,就能恢复正常状态。但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纠正姿势
学习并修炼太極拳多年的高手们,如果身体状况没有改善,并且还患有顽疾或腰腿疼痛,那么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掌握的姿势不正确所致。当观察这些人的行走动作,你会发现他们的手臂软弱、身子僵硬、腰部挺直但腿部力量不足,同时左右倾斜低头弯腰,这与真正松柔而非强劲或者僵硬相去甚远。此外,当他们进行动作的时候,他们通常不会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而是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使得气息无法顺畅流通,从而导致身体疲劳。如果你的打坐时间久了,你会感到背部酸痛或其他各种各样的疼痛。这说明你在座位上的姿势不是最佳。
顺应自然,与天地合一
太極拳中的《論氣》提到:“學者先於場中打擊,其手足雖未動彷彿已經恭敬端莊間,此消息盈虚數阴陽開合機已具寓於心中。”這意味著練習時應該順應自然,不強迫過度,以免導致傷害。此外,它還告訴我們,“專氣至柔”、“婴儿乎?”意即練習時應該輕柔無力,這樣才能避免受傷。“固然呼吸缓慢不可忽视,但絕對不能以為強勁就是有效。”
正确理解经典
太極經典包含歷史悠久的心血結晶,是由前輩們經年累月傳承下來,並體悟於身體實踐中的真諦。這並非口頭禪,用嘴說出來是不夠充分的。“尋常事物裡藏著文章”,想要明白它們,就必須在師父指導下苦練與磨合。一旦讀書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不是透過實踐去感悟,這種理解方式是不負責任也不誠實對待自身對他人的。而真正君子學術則是在耳朵接收知識後轉化為內心深處的情感,再通過四肢展現出去,以及動靜兩種狀態都能反映出來。
我的三點建議,就是我從四十岁那一年,因為身體嚴重虛弱,被醫生判斷無藥可救時,我開始投身於杨氏太極門派。我選擇唐守金先生為我的師傅,我與同門潘杰一起二十餘年苦練楊氏風格的大量運動。在師父精細指導下,我終於從一個被綁縛住生命力的患者變成現在這個活力四射又精神焕发的人。他們親自見證並分享他們從最初挫折到最終成功轉變的一系列故事,這一切都是我們親身經歷的事跡,並非空穴来风。
總結一下:
非明师亲传不得进入真实世界。
不懂规矩乱飞舞,将错就错。
望初学者信仰行持守护,如愿抱负壮志,无惧风霜,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2025-02-28
2025-02-28
2025-03-12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3-11
2025-02-28
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