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瑰宝,其历史悠久、艺术精湛。据明代黄宗羲《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记载,通背拳已在六路歌诀中体现出其高超技艺。而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释:“通臂,长拳也”,显示明代时期通背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白猿通背拳,则源自唐末宋初,由陈抟老祖所创,并经历多个朝代的传承,最终在清道光年间由鲁云清带入北京,从而形成了以石鸿胜为代表的白猿流派。至今,这一流派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被广泛传承于京城。
石鸿胜师徒关系网络广泛,他收过多位知名弟子,如张文成(皮店张三)、刘子英(中医大夫)、项仲山(褶子项)等,其中马晓合则是通过刘子英介绍成为石鸿胜的弟子。由于马晓合出身牛街回族,因此白猿通背拳开始在牛街地区得到传承,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
这门内外兼修之技,以猿长臂为形象,以灵活快捷为意境,其动作舒展自然,有探背松肩、换梁翻背之法,可使周身气血畅达。此外,它还融合道家的内功理念,追求“似圆非圆气化圆”的境界,以及“虚实变化意中传”的精妙手法。
身体练习方面,它强调头顶项领胸前空、背后绷肩如负担琵琶骨活如扇两手相连如星穿;呼吸则要求吸胸沉气落丹田聚结心神意悬顶;步法则需四六步多操练中正不偏擦拉步永不换;劲功则要冷出手醒行气沾衣发劲一指为正轻灵活缓缈柔软速急巧冷弹脆快硬沾粘绵连随。
此流派重视基本功训练,每一个招式都从基础动作开始,即活背打袋操桩,然后再到具体技击演练。一招一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深入,不断磨炼,使得每一次挥舞都蕴含着无穷力量和美丽姿态。在中国武林那句老话“练拳先练功,功到自然成”对于白猿通背拳来说,是一种最贴切不过的话语。
2025-01-25
2025-01-19
2025-01-28
2025-01-21
2025-01-19
2025-01-28
2025-01-19
2025-01-19
2025-02-05
202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