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瑰宝,其历史悠久、艺术精湛。据明代黄宗羲《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记载,通背拳已在六路歌诀中有所体现。此外,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对六路进行了详尽的注释:“通臂,长拳也”,进一步证明了该拳术在明代已达到较高水平。
白猿通背拳,是一门流传至今的古老武术,它自唐末宋初由陈抟老祖传下来的秘籍,一直到清代道光年间,由鲁云清将其带入北京,并逐渐形成以石鸿胜为代表的白猿通背拳。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和发展,此法不仅在北京广泛流传,而且还被后人称颂。
石鸿胜是这门武功的一位杰出继承者,他曾授艺给多位弟子,其中包括张文成、刘子英、项仲山、马晓合以及韩洞一等人。在这些弟子的学习过程中,马晓合因刘子英之荐而向石鸿胜拜师,这便使得牛街地区成为白猿通背拳的一个重要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门技艺逐渐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为此地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文化魅力。
白猿通背拳以其灵活机智著称,它模仿猴子的长臂和灵巧,以此来展现内外兼修的手法。这门打法既要保证动作舒展自然,又要确保手法多变精妙,同时又要达到刚柔相济的地步。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让气血循环更加畅快。
此外,该技艺强调内修与外形结合,将道家的理念融入其中,如“似圆非圆气化圆”、“虚实变化意中传”等概念,使得练习者能够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从而提高自身的修炼境界。
针对身法方面,该技术要求头部保持轻盈,上半身空旷,而下半身则需要紧绷如负担;两手应交织如星辰穿梭;呼吸则需吸收胸中的气息,让它沉降于丹田,再聚结心神,使意志悬挂于顶端;步伐则必须稳定,不偏离正轨,同时学会擦拉步,无论何时都不换挡;最后,在劲功上,要让出手冷静而准确,让行气醒觉并发挥作用,每一次指尖接触都能准确无误地激发力量。
总之,白猿通背拳重视基础训练,每一个招式都从活背和操桩开始。一开始要追求身体顺畅且功夫深厚,然后再追求技巧熟练。通过不断练习,可以使周围环境变得松弛,有利于双臂贯穿全身,从远处击打到近处施展,以保证劲力顺畅到达目标。此外,还有操桩和打袋等形式,更是锻炼出了各类工夫。在中国武林里,那句“练拳先练功,功到自然成”的谚语,也特别适用于这门高超技艺。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