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劳咏春拳技法在实战中呈现出惊人的多变性,它既能以重挫的力量击败对手,又能轻巧地绕过对方而不留下一丝伤痕。那么,这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秘诀呢?这背后的秘密就在于熟练掌握本门技击心诀中的封手、制脚、失重和管势四要素,而这些要素的精通完全依赖于有效科学的对拆训练。对拆训练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近距离体式对拆法,二是中远距离实战对拆法。
封手、制脚、失重和管势在各个版本的咏春拳中都有所体现,但它们侧重点不同,其内核则是一套来留去送的基本原则。“来留去送”不仅是核心,也是基础,具体表现为根据对方力点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反应,全凭皮肤与意念感应进行操作。而“摊”、“擒”、“勾”等手法则是在这种基础上灵活运用的结果。在“来留去送”的深化过程中,“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以及“高接低攀”,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其最高境界。
首先,我们来探讨封手这一技术。在本门咏春拳中,有两种主要的手法:“一管二”和“一管一”的正面打法,以及正转侧方向下的“一管二”和“二管一”。正面的“一管二”封手打法,以直线追形之原理展开,即朝向面部快速冲击。这类打法步骤变化较少,一只手控制住对方双臂后,另一只迅速攻击,对方便被迫无从脱身。“一管二”的使用相对于较难,因此本门更倾向于使用简洁易行的“一管一”。此方法守护中央,用中心力量固定中央区域,同时出击至对方中心线,此时送出的同时收回,不再停留,而保留好的位置,再次发起攻击。此方式长胜短,既撼动了对方重心,又给予了致命的一击。
接着我们谈及制脚这一技艺。传统上的咏春拳往往将足技放在最后阶段加强,因为它与封手的心理逻辑相似,熟悉封手自然也会掌握制脚。本门通过跪马或三角马姿势习得这一技能,在应用时需结合身形与步伐,与心诀“你要上我要下,你 要下我 要上”,形成一种灵活可变的战斗策略。
失重则是一个关键环节,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够成功攻克敌方防御。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关注并控制敌人的大腿根部位置。一旦失去了这个支撑点,就意味着失败已经不可避免。但如何稳定准确地将攻击施加到敌人鼻子上,并非易事,因此本门多数情况下的学习偏向于跟随主导身体移动顺延桥入,以整体力量压倒敌人,使其连续陷入混乱状态,如拔萝卜般逐渐剥离,最终实现完美的一击。
最后,我们讲述了关于管理气势的一个重要概念——即所谓的人物转换,这种技术适用于远距且突然接近的情况,也适用于紧急转移后的近距离交锋。整个过程基于瞬间改变身体结构,从旁边落到敌人的肩膀附近,将自己置于最佳优势,从而使得一切行动都变得更加迅速高效。这就是古劳咏春拳中的精髓所在,是一个由实际经验积累成智慧的人类文化遗产。
2025-01-04
2025-01-04
2025-01-04
2025-01-06
2025-01-04
2025-01-04
2025-01-06
2025-01-04
2025-01-03
202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