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辅继的教导下,我们练习近贴身自由手时,常常会遇到一种难以应对的对手。他们能轻易地让我们失去平衡,一旦接上招,就无法反击。赵师曾经告诉过我们,这种技巧源自冯威廉传授的梁赞咏春拳中的取力点近战功夫。这是一种基本技术,也是咏春拳中的一部分,但在我们的古劳咏春门派中,更注重跟手配合。
我的好友陈,是一位深谙咏春拳实战技巧的人。他师承于“大花面锦”这一脉,早年开始苦练咏春拳,多年的实战经验使他成为了一名高水平的武术家。然而,他对于取力点打法并不精通。在2002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下,他遇到了七十多岁的陆叔公,这位老人是大花面陆锦的嫡传弟子,与陈同出一脉。
陆叔公见识了陈的武艺后,便开始教授他取力点打法。陈发现自己即便是在搭手状态下,也无法摆脱对方的手脚控制,不管是动还是不动,都似乎被牵制着。此外,即便换了招式和步伐也无济于事,使得陈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手在限制着自己。
后来我问 陈关于陆叔公之打法有什么特点?陈回答:“陆叔公虽然行动小巧,却从头至尾都没有直接攻击我,只像是厚墙一样压向我,我只觉得脑海里一片空白,然后就被放倒了。”
细致分析陆叔公的打法,可以看出与本门古劳咏春中的正面架构取力点打法相似。由于陈所学的是佛山咏春,以破势为主,因此他的基本架构和攻击方式都是正面的直线运动。而陆叔公使用相同架构但又有不同的变化,让人感觉不到任何明显变化,这正符合两者同为 咏春拳规矩架构下的打法。此外,由此可知,在训练实战过程中,从大到小、从简单到复杂乃至双藕互拆,对拆需要由大的化为小而变幻莫测。
那么,赵师所说的本门古劳咏春中的跟手又是什么呢?除了进行碌桥双藕知觉取力的对拆外,本门还特别强调“自由圈手”的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从小化大,其理念体现在外形动作范围上,即先从基本架构入手,再逐渐扩展左右(如叠掌、横掌、大耕等),目的是为了适应各种可能出现的情景以及各种转换和变化上的劲用落点抢攻。这就是本门古劳咏 春之跟手追形取力的灵魂。在这类技术中,外形用劲更趋向于横向扇形意识落点,而实践则讲求要恰到好处地将招式与步伐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心意。如果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一过程,就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招招制敌。但如果能够把握住这个关键瞬间,用触觉感知来抢夺对方力量,那么胜负就很容易决定了。这时候触觉感知技术用的速度越快越好,而且必须非常微妙。
总结来说,作为一种以直线运动朝前追寻目标并以圆中心为参照物移动而设计出的最基础形式,以及它如何通过侧身和腰部转移来实现更加复杂和灵活的情况,同时结合“双臂同时发挥作用”的策略,以及心境则是根据对方是否硬或软来选择采用哪一种策略——如果对方硬,则采取力量;如果对方软,则采用智慧。一句话,将其概括成一个故事,那就是:当你站在风暴眼前,你需要做到的不是抗拒,而是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当你找到了那份内心的声音,你就会明白,无论风暴如何狂烈,最终都会随风消散。而这,就是我们追寻真理时的心路历程。
2024-12-07
2024-12-15
2024-12-07
2024-12-07
2024-12-24
2024-12-07
2024-12-24
2024-12-07
2024-12-07
2024-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