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自始祖陈卜始,陈氏九世陈王廷(字奏庭)多年传授武功和研究民间武术的基础上,将“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八卦学说,与导引、吐纳术以及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创编出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螺旋缠绕、松活弹抖、老少皆宜的崭新拳种——陈氏太极拳。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经过不断发展演变,特别是十四世孙长兴不仅将五路太极拳由博反约、精练归纳,还创新地形成了广为流传的老架一、二路,并据己所悟完善了理论,使得这门艺术达到新的高度。杨式等流派也从此诞生,为外界所瞩目。
1928年,长兴之曾孙发科来到北京开始传授这一独特风格,他继承了大架风格,使其舒展大方而又雄浑淳厚,这一版本迅速受到欢迎,并在1953年成立首都武术社,由发科担任社长。此后冯志强等人在北京教授,而洪均生等人则将其带往其他地区,如河北和山东,从而使这一拳种得以更广泛传播并享誉国内外。
改革开放后,在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支持下,该运动得到进一步普及与发展。在1982年6月成立了研究会,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同时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并对推动太极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黄帝内经》中的“上工治未病”,正如通过学习练习 陈式太极拳,可以帮助人们防病于未然。
该拳种包含基本功法,无极桩功和缠丝功;套路包括一路88式和二路炮锤71式;器械还包括刀剑套路;最后是推手与散手。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意念支配下的意气运动,以及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这些都是它独有的特征。而在搏击方面,它讲究粘黏连随、刚柔相济,以及引化拿发等技巧。
总结来说,北京陈式太極拳是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它融合了中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思想以及养生健身理念,是东方文明与身体活动完美结合的一体两用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