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维"训练的精髓:打破传统,重塑实战
在2001年《搏击》第11期,我提出了一个名为“逆思维”的概念。它与常规武术和现代搏击训练方式形成鲜明对比。“逆”字意味着反其道而行之,即先不教徒手技巧,直接进行对抗——戴上拳套,用纸刀、纸棍代替真实器械,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将技术和技能的学习融入到实战中去,同时辅以个人独立练习。这一方法避免了武林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会练不会打”。
采用“逆思维”指导搏击训练,每个人的技术、技法和练习内容都会有所不同,即使身高相同的人也不一定需要执行相同的动作。每个人的肌肉结构、运动素质以及行为和心理特征都各异,因此强制执行同一套动作显然是不合理的。
此外,“逆思维”还强调本能动作的价值,并寻求在本能与标准动作之间找到平衡点。
比较赵道新之训练哲学
仔细阅读后,我们可以发现“逆思维”与赵道新的训练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赵先生著作《道新拳论》中的文章中,他也提倡接近实战化的训練方法,并且注重传统同时也要创新。他认为应该首先进行短期基础训练,然后转向爆发力和实战式培训,将实战视为日常锻炼,而不是仅当最后阶段的一种高级锻炼。此外,他主张招式应因人而异,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固定模式。
尽管如此,“逆思维”与赵先生有所区别。例如,在招式选择上,“逆思维”更侧重于本能反应,而非单纯模仿;另外,“逆思維”的前提是先通过实际战斗来检验后再进行正式教学,而赵先生则建议在正式开始之前进行基础力量建设。
总结来说,虽然两者都致力于打破传统,以便更好地适应现实,但它们仍然存在一些差异。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