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竞赛套路全书》提到,太极拳动作如同“等速运动”,由一系列不连续的点组成,形成虚线。这些点分布在太极弧形上,表现了动作的缓慢和均匀性。不过,这些点的真正用途远不止于此,它们不仅要被行走,还要在每一个点上停留。
从外观来看,我们看到的是一条线,但实际上是由无数个不可分割的点组成。这些起始、落下以及不断延伸的定位点,在顺逆往复之间相互连接,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这种以点为基础形成的弧形,是一种有序且规则性的特定形式。太极拳要求动作既不能多余,也不能少过,更不能随意移动。这意味着每一个动势都必须落实到“点”上去,不多也不少,也不要偏离任何一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弧形保持完美无瑕,无论是收缩还是扩张,都能达到满足的一致状态。而如果没有明确了解每个弧形上的每一个关键“点”,那么就无法做到纯粹地练习一式或一手。
同时,每一次动势都是通过寻找某个空间中的特定“点”来表达攻防含义。在这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都需要以“点”为基础进行,以求得动作准确合理。从内在角度看,完成这个弧形最重要的是输送劲源和劲力,以展现出一种意境和神韵。在积累劲力的过程中,在意念作用下必然引发内气、内劲循环汇聚成劲力。如果将这一过程视为两个或者更多特别敏感或经穴之类的地方,那么这些便成为引导太极弧形内在流程所经过的节点。
因此,在太极拳中,“节节贯穿”的概念,就是以‘point’作为序列,用‘point’相接,将能量源自传递至攻击与健身两方面。这正是练习者追求境界时所需实现的一种状态,即外部空间中的各个‘point’与内部循环中的各个‘point’两者融合。一旦如此,便会显现出一种高超境界,同时也是威严气象。在打击时,当任何一点与太极架型重合,就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可以随时发起攻击而毫无防备。
为了取得最佳效果并实现这样的结合,最少需要考虑两种影响:首先,使得拳势更加圆润流畅,其次促进内部气血循环,从而对经络穴位产生深刻影响。当我们讨论技巧时,我们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上至手指。”这里讲述的是如何通过缠绕运动将力量贯穿四肢,并让能量沿三焦及九窍运行,而非停止。此外,对于套路练习来说,要保证力量顺畅完整,就必须在这个空间曲线(即二维)上找到那样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套路呈现完整流畅,一气化二水般自然通顺。
例如,在完成捋式这一步骤时,由斜向上的方向转换至斜向下的方向,同时腰部旋转带领双臂形成横竖交错的力量:此同时,从丹田发出,与腰背共同旋转带来的潜移浮沉,上行过三个关节点达到了掌心劳宫穴下行亦是如此—涌泉穴处,让这两个核心位置完全融入四肢末端,使得捋住掌心成为可能,从而突显出应有的内功能力。
由于内部气血常常显示出来,如同突破手指边缘和四肢末端,这种感觉本质是在该曲线引导下,将内部气血按照十二经脉路径循环运行,对体表经络产生摩擦冲击。这就是因为它包含了两个核心位置——周围环境与身体内部——它们重叠之后生成了一股强大的生机感,因此,有了最佳锻炼效果的手段之一。而《杨禹廷·大师秘诀集锦》提供了玉女穿梭左式右式例子详细阐释了如何通过曲线引导进行循经通络的情况。在书中描述了玉女穿梭左式开始后,由右足涌泉穴启动,然后沿督脉升至左手中指第一、二、三节间小孔,再回到右足涌泉穴完成一个周天运行共计40余处腧穴,其中包括许多关键经脉路径—介乎五阴六阳之间—所有施法皆基于根据传统武学规定的一个空灵连续性的方式,每一步必然依靠该空灵链接给予前后的支持终究导致他人难以触及其中奥秘隐藏之处
最后,我想说尽管人们通常把太极作为机械性活动理解,但事实证明,它是一个涉及很多微妙变化和深层次联系系统。但只要我们从根本上理解它,即使用两者的结合来认识它,只有这样初学者才能够进入正确轨道,而只有持续坚持练习才会逐渐提高技能水平获得更好的效果。
2025-03-04
2025-03-08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