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刚开始练什么练太极拳者易犯的十大弊病

武术刚开始练什么?太极拳初学者易犯的十大误区

病例:在习拳初期,很多人会发现自己身体不自然,东倒西歪,前俯后仰,整个人形状扭曲。尤其是初学者,这种问题更加普遍。

防治:首先要确保四平,即头部、肩膀、眼睛和心灵都要保持平衡。其次,要通过外三合,即肩与胯的结合、肘与膝的结合以及手与足的结合来使身体中正安舒。这就好比木工在建造门窗时,用X形框架固定结构一样。我们习拳者的外三合主要依靠意念实现。

太极拳中的中正,并不是完全保持身体中心线垂直,而是保持身体的平衡,如金鸡独立需要有轻微倾斜才能保证稳定。在行拳过程中,要维持动态平衡。

(二)松懈无区别

病例:练拳时精神不集中,骨节紧闭,就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一样。头部低垂、背部弯曲、腰部软弱、膝盖无力,双手双臂也是一样,看起来像是肌肉软绵无力。一旦进入推手阶段,还会出现顶抗丢瘪的情况,这些都是由于松懈和懈怠造成的。

防治:首先要提起精神,不断调整意志;其次,要打开所有关节,让筋道松开,使肌肉沉静。上身力量向上发挥,同时下身力量向下发挥,每个部分都应该有两种劲势相互作用。此外,要避免用意而非用力,以及用力而非用意,以此来防止松懈和过度使用肌肉导致疲劳。

(三)开合分离

病例:很多人在练拳或推手时,只知道开却不知道合,只知道合却不知道开,因此无法形成连续不断的动作。当行打击或推举时,由于缺乏良好的转换机制,便显得棱角分明,没有流畅性。

防治:必须理解并实践开合这两个概念,它们相辅相成。如果能够正确地处理这个矛盾,就能避免常见的问题,比如棱角生硬或虚实失调。在更高层次上,当你的功夫达到一定程度,你将意识到每一个“开”都是一个新的“合”,反之亦然,最终达到一种难以区分它们之间界限的地方,这就是练好太极拳和太极推手所必需达到的境界。

(四)足下无根

病案:当进行盘架或者推手时,有些人总是感觉脚底没有稳固感,一旦移动就会变得困难。这通常表现为虚实变化能力不足,因为他们往往依赖于前后左右的手法来完成这些变化,从而造成了足下的不安定感。

治疗方法:

松腰落胯,加重心,使站立更加稳固。

如弓箭步式,将一腿踏出作为虚的一侧,同时另一腿作为实的一侧,在踏出之前进行蹬压动作,然后将脚尖抵触地面,以此方式实现重心转移。

在这种状态下,可以有效地防止过硬或过软的情况发生,使得整个体型呈现一种柔韧性强且稳定的姿态。

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你理解如何在松沉中进退,在进退中又保持松沉,从而解决了许多关于控制力的问题,对于提高技巧至关重要。

(五)不园活

病案:有些人尽管努力,但他们仍旧不能展现出真正流畅优雅的动作,他们可能因为承上启下的连接缺乏或者抹角操作不足等原因导致如此状况发生,其结果便是行动僵硬且缺乏弹跳感,无论是在打击还是推举方面,都显得非常吃力且受制于对方攻守策略限制!

治疗方法:

要确保各个部分之间有自然顺畅的地接口,而且不要忽视任何细节,因为即使最微小的一个错误都会影响整体效果。

在每一次打击结束后及即将开始新一轮攻击之前,都应做到完美连接,无缝隙,让运动看起来既顺滑又连贯自如。

通过这样的训练,你可以学会如何让每一次运气都被充分利用,并且不会因疏忽错失最佳机会,因而提升自身战斗效率。此类技术也是内家武术与外家武术差异性的关键之一,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掌握它,那么你的内家功夫便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六)转换不灵,双重所致

病案:“双重”的症状表现在盘架步伐迟缓笨重,或许还伴随着起落不稳定;同时,在对抗式推手中则表现为攻守交替不过渡,有时候甚至还会因为对方的一招而受到牵引变更方向!虽然多年学习经历丰富,但仍旧处处受制,是由这一“双重”的毛病所致!

治疗方案:

明白阴阳之理,并划清自身真假虚实关系;

迈步轻灵如猫一般走路,让肾脏自由活动;

正确变换真假关系,让肾脏根据情况自然升降;

练习单独迈左步让右肾升起成为真,再迈右步让左肾降下来成为假,然后再反复变换;这样就能明白何为圆何为方,而方圆相生的秘密就在这里!

5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必须确保一切皆由母劲变化演化出来,所以务必要注意全身均匀施加劲气,而不是只注重某一点上的突破点。而只有这样,全身才能够共享那份精彩绝伦的情景——始终在奔跑但永远停留其中——这是传统内家武术艺术追求的心愿!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