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意拳之源流,历来有诸多传说:
一提及“印度达摩创立心意拳”,便是民间流传甚广的故事。据说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天竺(今印度)香至王之三子达摩泛海至广州,后因话不投机而离梁,渡江到北魏,上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九年后圆寂。大同元年(535),葬于熊耳山定林寺。达摩死后,其武技传承亦有所谓,但有关其创立心意拳的记载,却似为虚构。
二则讲述岳飞创立心意拳,这一说法较晚出现,如曹继武《十法摘要》中云:“岳飞当童子时,受业于周侗师,以枪为拳,神妙莫测。”戴龙邦承其说,为乾隆十五年《拳序》增补云:“穆王以枪法立教,将佐习之。”然而史料考证表明岳飞生平虽文武双全,但无迹象显示他有如此功绩,更无留下任何记录可资考证。此外,从岳飞的历史背景看,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投军,并且一直忙碌于戎事,无暇从事此类文化艺术活动。
三种解释并存,而各自缺乏确凿证据支持。凌善清在《形意五行拳图说·形意拳之源流》中提出达摩创建心意拳,此论引起了争议;徐哲东、唐豪等人则认为这两者均为伪作。而另一方面,有些书籍如孙福全《形意拳学》,刘殿琛《形意拳术抉微》,薛颠《形 意拳术讲义》等,都对岳飞或周侗创造心意进行肯定却持谨慎态度,用“相传”、“或谓”字眼笼络读者。
综观上述,每一种解释都存在疑问和不足,不足以证明其真实性。这也许能引发我们对这门古老艺术更深入探究,对它的历史和发展有一番新的理解。但是,在缺乏确凿文献资料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保持批判性思维,对这些传统故事持开放态度去思考它们背后的可能含义与价值。在未来的研究中,或许会揭示更多关于心意这一古老智慧根基的真相,让我们共同见识那些被时间沉淀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