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门拳,源自瑶人之手,融合自然与生存的智慧。其起源不详,但在山区生活的瑶人中逐渐形成。由于当地环境特征,如低矮房屋、密布荆棘和烟雾缭绕的生活条件,瑶人们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拳法——矮桩功夫,以防御强盗入室抢劫。在打猎时,他们学会了缩小身躯钻进丛林,以逃避野兽,这些技能也被融入到拳法中。
原始瑶人拳以蹲姿和缩身为特点,其技巧来源于对付野兽的方法,如先制敌后擒拿,再施杀手。如果猎物过于凶猛,则直接报废。此种武艺随着时间推移,被用于部落间的人与人的战争中,最终成为了秘传。
瑶人们并非刻意练习,而是通过日常劳作如舂米、筛米来提升体质,从而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功夫。他们拥有猿猴般灵活,有虎豹之猛,即便是为了传承,也只需简单单操功架,无需繁复套路。
据族谱记载,徐氏祖上曾为江西武官,在明朝洪武年间受命平乱贵州黎平民变,便扎根此地,并将家传战场武功融入逢门拳,使其更加完善。至清代时期,徐氏子孙已弃政从商成为大族,他们接受了瑶人的教导,将家传武艺修正并命名为逢门拳。
相较原始玛娄人拳,逢门拳保留了原有技术,同时发展出吞吐沉浮、闪展腾挪等技巧,更强调贴身夺位、封门拔根等独到艺术。在步法方面采用“圈步”,器械仅保留棍法,无套路单操。这一古老技击理念,不仅是一种打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智慧,没有任何表演欲,只求能在战斗中胜利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