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的怀抱中,耿向林耿玉清教授了太极推手中的不顶、不丢之法。这些初学者们被告知,要想掌握这门艺术,必须深刻理解“一怪二圣三尸四奇五绝”的内涵,并将其融入到自然的节奏和律动中。
首先,他们学习了什么是“不顶”和“不丢”。“不顶”意味着在对方出力的点上不能硬碰硬,而是要顺应对方的力量;而“不丢”则要求始终保持与对方接触的状态,不主动后退或离开。正确掌握这一原则需要避免一个常见误区,那就是区分“顶”与“掤”的差异。“掤”是一种内部膨胀和膨松的技巧,它允许在保持自身掤劲的情况下进行后退。而有些人错误地将两者混为一谈,用僵硬的手法去抵抗,这样就无法摆脱固有的错误做法。
接着,他们了解到了为什么太极推手必须坚持这个原则。一方面,这体现了太极图中的阴阳平衡,即黑白两鱼相互依存,不争斗。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符合太极拳追求养生防身御敌本领的心理态度。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太极拳特点,即尚巧而非尚力,通过静制动来实现借力打力的艺术效果。
最后,他们讨论了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因为思维是行动的前提。他们被鼓励弄清楚太极推手是什么,以及它应该如何练习——不是为了比输赢,而是为了训练皮肤感觉能力。一句话:这是练基本功,是过渡阶段,不是比武。此外,他们还要确立一种舍己从人的精神,让自己的身体随着对手而移动,同时寻找机会反击。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克服争胜心,不怕失面子,因为这是在行拳走架到散打防身之间的一种过渡阶段,是练基本功。
通过不断实践并逐步提高技术水平,如从心意到身意、本领灵敏化、形体松柔整劲周全以及轮轴旋转灵活等多个层面,将能真正理解并实施这个重要原则,从而提升自己在太极推手上的技能水平,最终达到以小力打大力、四两拨千斤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