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秘籍大全:揭秘太极拳理论奠基者》
在中国武术的众多流派中,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内丹思想和丰富的理论体系深受喜爱。然而,关于太极拳理论的奠基者,有着一段曲折而又复杂的历史。杨志英先生在他的文章《漫谈太极参理论基础》中指出,现今市场上的许多有关太极拳的书籍缺乏确切来源,这些未经注明出处的“古人云”之语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
李德义与杨志英两位作者是少数能够提供具体引用来源的人物,而其他文章则往往匆忙地引用这些无源无本的话语。这不仅影响了读者的信任,也阻碍了对太极拳深层次理解和研究。
杨志英先生强调,我们应该努力普及太极拳基础理论知识,他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老三本”不仅是迄今为止出现最早的一部太极拳谱,而且它是建立起整个系统框架、构建起整体结构的大作。他希望当代所有传承者能摒弃偏见与固执,对待这份宝贵遗产进行真诚品味。
《中华武术》第9期刊登了杨志英先生另一篇名为《“老三本”之谜》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抄录并解释了“老三本”的内容,并指出了它们所蕴含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老三本”的面世时间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老三本”或称为“老五本”,实际上是一系列手抄版和印刷版文档,其中包括启轩本、郝和本以及自藏本。这三个版本虽然内容相似,但有细微差别,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的特色。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李亦畲还有一些未知的手抄版,这些可能存放在永年贾安树家里,或许还有其他地方未被发现。
至于何时正式面世,“启轩本”是在光绪六年(1880年)由李亦畲亲笔抄写;郝和 本是在光绪七年(1881年)也由他亲笔抄写。而自藏 本同样在同一年完成。但直到1929年,由李福荫编排油印后才开始向外传播,1935年的铅印出版更使得这些资料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因此,当我们谈论“老三 本”的面世,我们其实是在讨论的是它们被广泛传播,以及成为公开文献这一过程。而不是说它们就是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存在并且被人们所知晓。这种误解可能源于对历史发展进程不够清晰,对文献资料流通路径了解不足,从而导致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这些珍贵文献一直都是公开可访问的情况,从而忽略了它们长久以来保存下来的隐私性质以及专门保护措施。
此外,在探讨早期流传中的某些著作时,我们需要注意唐豪先生统一采用的各篇篇名及其内容。在他的著作《王宗岳太極拳經研究》(1935年)中,他采用了一套统一名称来标识不同的部分,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每个部分代表什么意思。通过分析这些早期流通中的著作,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那些曾经存在但现在已失落或变形的文字,如许禹生的《 太極拳勢圖解》(1921)、陈微明的小册子《 太極拳術》(1925),以及徐致一撰写的心得体会书籍——《 太極拳浅說》(1927)。
总结来说,不仅要认真对待那些记载着古人的智慧与经验的手稿,更应尊重其背后的故事,无论是如何艰辛地形成还是如何神秘地散布开来。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继承他们留下的智慧,同时也能创造出属于我们的新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