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论奠基者探究》
在杨志英先生的文章中,他提到,时下太极拳诸文缺乏出处确凿的情况,这种模棱两可、糊里糊涂的现象似乎成为了太极拳界的一种通病。根据他的观点,只有武禹襄和李亦畲两位作者的引语有出处,而其他文章则是不知出自何人或故意回避之“古人云”。
要普及太极拳基础理论知识,杨志英先生指出了第5期十余篇太极拳文章未注明出处者的情况。他认为这些文章实际上只有两位作者:武禹襄和李亦畲。他们避而不谈或者视而不见,因为当代太极拳传人由于种种原因对此持有一定的偏见与固执。
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太极拳理论奠基者以及“所有太極拳傳承者”的“偏見與固執”的重大問題,有必要進行嚴肅的辨析。
一、“老三本”或“老五本”的面世
杨志英先生在《漫談太極參論的基礎》中對“老三本”的介紹引起了許多讀者的關注與興趣。他們或首次聽說,感到新奇;或曾經耳聞,一知半解;或較為熟悉,但研究不深。這首先说明,“老三本”在太極拳界的影響並不大。為什麼?我們可以從“老三本”的出現、珍藏和面世的時間探究其原因。
所謂“老三本”,是指李亦畲手抄的大致相同內容的大量 太極拳譜,即启轩本(赠胞弟启轩)、郝和本(赠郝和)、自藏本。这三个内容相似的书籍被称为" 老五 本 ",因为它们分别抄于1880年至1881年的不同时间,其中启轩、本抄于光绪六年(1880年),郝和、本抄于光绪七年(1881年),自藏、本也抄于同一年。在这之前,李亦畲至少还有两个抄本,一是赠给姨甥马印书的抄本,其《跋》后署"丁卯端阳日亦畬氏识"(丁卯,1867年);另一 本不知抄赠何人,现在由永年贾安树保存,其《跋》后署"光绪辛巳中秋念二日亦畬氏谨识"(1877 年)。因此,我们将这四个书籍合称为 “ 老五 本”。
毫无疑问,“老五 本” 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较多古典论述外,还体现了文献真实可靠性。但是,“出现” 与 “面世” 是两回事。一方面,“老五 本” 作为私家珍宝,从未公开流传;另一方面,在没有任何记录的情况下,它们突然被公之于众,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纽带与社会背景。
二、早期流传的心法
我们来看看那些被广泛传播的心法是否能提供一些线索。在1935年的 《廉让堂 太极 拳谱》的出版前夕,无数心法汇集成了各类资料,并且开始逐渐形成系统化的地位。而这些心法并不都是来自武、李二人,而是一些早期流传的心法,被误认为是武、李自己的作品。
唐豪先生统一采用的各篇篇名及内容如下:
《十三势论》
《山右王宗岳 太极 拼论》
《步步生风》
打手歌
十三势行工心解
民初至1935年的著作及其所载心法,如许禹生的《Taekyungpunsik_, 陈微明的小说版,以及徐致一等人的著作,都包含了这些早期流传的心法。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产生,也不知道它来源哪里,但它们已经成为了一部分常规训练中的必备材料。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今天去追溯历史时,我们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一切,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已有的结论。
因此,对待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加细致地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那么就无法真正触摸到历史背后的故事,更无法准确地把握现在应该如何发展。而对于那些试图改变现状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忽略掉许多重要的事实,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正如杨志英先生所说,如果我们真的想寻求真理,就必须摒弃偏见与固执,并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新的发现与洞察。这才是一个科学研究应该遵循的问题意识吧!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3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
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