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武术的宝库中,太极螳螂拳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武林中的佳话。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的一位名叫王郎(即于七)的反清志士,他创立了一种融合了刚猛与柔和、内功与外功的拳法。王郎将这门拳艺传授给了亲传升霄道人杨衍锋,这位高手不仅继承了王郎的精髓,还集大成,并著有《少林衣钵真传·罗汉短打密钥》,使得这门拳艺更加完善。
太极螳螂拳之所以称为“总谱”,是因为它将原本属于少林派的大量武学知识整合起来,使之成为一门独立且完整的内外兼修系统。这套拳法强调刚柔并济,不仅注重技巧,更重要的是锤炼者必须理解和体验到的那份“势偏骨正”的宗旨,以及劲道蛮拙、身力遒劲、劲路螺旋等特点。
该拳法在行功方面,也有一套严格要求:首先精神要爽快,身体要轻盈;其次每一个动作都要充满流畅感;再者步伐要轻松而又自然。在实际行拳时,还需要达成所谓“五和三催”的境界,即五个主要动作(提掌、勾肘、翻踢、三脚推、一脚飞)必须平衡协调,而三个辅助动作则需随机应变,以达到最优化效果。
至今,在莱阳地区,有九代嫡系传人的李秉霄家族,他们共同维护着这一脉络,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一直持续至今。这些人物包括李秉霄、赵珠、梁学香、姜化龙等,每个人都是太极螳螂拳史上的一颗璀璨星辰,他们对这门艺术进行了无私奉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