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与武术传播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从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德国著名文化传播学派拉策尔认为“一切民族连同自然民族都有其历史性,有必要研究他们的遭遇,这些遭遇大部分是迁移的结果。民族及文化在迁移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其相互影响的程度,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人类诞生以来,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始终同大自然进行着生存的博弈——为了获取足够的食物和保持种群的繁衍,以采集、渔猎为基本生活方式的古代人类,由于生存斗争能力低下,在变化莫测的自然界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只能通过不断的迁移行为,寻找适合于族群生存的栖息地。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粹,诞生于2000多年前的农耕社会,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的中国武术发展到明清两代已达成熟时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且产生了比较系统的武术理论,并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文化,成为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关键词界定 1、人口迁移 关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学术界众说纷纭。刘铮主编的《人口理论教程》中写道,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专指人们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的迁居活动。”田家胜等主编的《人口科学教程》也认为,“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的迁居活动这是人口移动的主要形式。” 有的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作出明确的区分。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对人口迁移解释为“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变动,人口迁移的形式为移民。”人口流动则“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事一段时间,为改变居住地的人口迁移。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流动的人口不能称为移民。”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和书籍则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不作严格的区分。如《辞海》中释义为“人口迁移:又称‘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位置上的变动。亦即人口在一定国家或地区迁出或嵌入的活动。” 严格意义上来说,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有区别的,因为人口移动在空间范围上和停留时间有着广泛的差异。从空间范围上看,包括短距离移动和长距离移动,从停留时间上分,则有定居型的迁徙和过往型的临时停留。 2、武术传播 根据“传播”一词的内涵,武术传播内容也同样是以信息流动的方式来传播的,即武术的文字信息、语言信息、图像信息、动作信息等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同时武术传播不是孤立进行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要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并且受其制约和影响。基于对“传播”概念的理解,可以认为武术传播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武术传播者的直接传播和借助一定媒介向传播对象传递武术信息以实现共享互动的过程。从武术传播内容的侧重点出发,武术传播可分为武术的技术传播和武术所负载文化(非技术)的传播两种类型。从武术文化的角度出发,按照“文化三层次”学说,武术传播可分为三个层面的传播:第一、武术物质层面的传播。包括武术各拳种套路和对抗技术、养生、武术器械服装、场地器材基础设施等,这属于武术的表层传播,是武术传播的最活跃层面,也是武术赖以传播交流的物质基础和外在标志;第二、武术制度层的传播。包括武术主管部门或其他武术社团制定的各种武术法规、制度和相关管理规则,具有指导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属于中层传播;第三、价值观念层的传播。由于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学、兵学、中医学、宗教、民俗和美学的浸润,而从武术中反映出来的民族性格、心理情感、审美观念、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这属于武术的深层传播,是最难以实现的传播。 二、洪洞通背拳的历史渊源 洪洞通背拳(即无极通背缠拳)的一代宗师,乃河南郭永福是也!据历史考证和师传拳道源流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清乾隆年问(约1776——1780年)郭永福因打死达官贵人而扮乞丐逃居山西苏堡镇,有意投靠清副天官刘秉括、以求得到庇护。清副天官刘某善军事、诸技击,见识宽广,颇爱武术,曾聘红拳武术教师于府内,教天官公子习拳,府内的帐房和杂役张秀德、贺怀壁也陪同天官公子演习大小红拳,郭永福有意通过与贺怀壁、张秀德以及红拳教师较技,凭仗不同凡响的武术绝技,赢得了在天官刘府安身的机会。由于郭永福武艺惊人,约1780年天官回朝启奏乾隆皇帝,御赐“神拳”之称,张秀德、贺怀臂也终得郭永福的真谛传授,而成为洪洞通背拳第一代嫡传。 据考证,洪洞通背拳与陈式太极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师传谱本、歌诀和拳谱几乎一样,只是个别字音有所不同。近代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在《太极拳研究》、《陈氏太极拳》、《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等书中多次提及洪洞通背拳“实为陈王庭所创在陈家沟失传之长拳一百八势。”其根据即在于通背拳第六代传人樊一魁著《忠义拳图稿本》(洪洞荣仪堂)的定势图和歌诀与陈家沟存谱而无人会练的太极长拳一致,这一点也得到陈氏第十九代传人陈立清(曾参加一九七九年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大会)的确认。陈氏太极拳在全国普及和盛行,而洪洞通背拳则知道的人较少,洪洞通背拳流传不广有其历史原因,洪洞人的性格比较直爽,说话办事直来直去,不转弯抹角。此拳充分体现了这样的性格,出手就打,讲究“头手不上脸,还是你的根基浅”。现在社会稳定和谐,人们富足安康,讲的是法制。陈式太极拳在先的可能性很大陈式太极拳的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后带全家迁至洪洞传授拳术明朝洪武五年,又带全家迁至河南温县陈家沟,后来,陈家沟逐渐发展成为太极拳的发源地之前陈卜在洪洞所传授的拳术是不是就是后来的洪洞通背拳?有待考证。 三、人口迁移对武术传播的影响 1、人口迁移推动了武术的传播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清朝是中国武术最为繁荣,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中国武术发展至清朝时,开始空前发达,不仅涌现出了众多的武术流派,形成了不同的拳种和风格,而且武术开始走出封闭的家族传播和乡间传播,借助各种各样的载体进入社会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逐渐淡出军队,走向民间。其原因首先由于在清朝以前武术的传播受到了抑制,从而阻碍了武术发展的速度。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因其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对民间习武都采取了谨慎的态度,或禁止、或打压,这样就极大的抑制了武术的传播。其次我国民间武术是在封建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化形态。由于受封建小农经济的制约和武术门派封闭保守势力的影响,武术拳种的传习大都以宗族传、世传、门派内传为主,或一个地区流传为主,分化较少,使武术的横向传播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殖义的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遭到破会,农民生活极端困苦,流动性增强。在两种文化的接触中,不断发生对抗和冲突,为了维护自身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以武术传习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秘密结社活动在华北地区非常盛行。在民族危亡时刻,人们摆脱了传统武术传承观念的束缚,加强了武术的交流,促进了武术在民间的传播。随着资本主义殖民入侵的深入,中国的社会也发生了巨变,特别是铁路的修建以及海上运输的发展,使人们能够突破地域上的局限性,加快了文化在各地区之间的横向传播。 2、人口迁移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的产生文化积累,一定文化积累的速度与文化发展的速度成正比,虽然这并不是文化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但它却为文化的发展创造基础。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亚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形成了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中国武术文化。传统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多种传播方式,而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是民间武术传播的重要方式。“师徒传承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它使武术技击技术变纯、变精,保持了武术内容的全面与丰富;而且更加注重传播效果,对被传播者的武技和武德非常重视”。 3、人口迁移加快了武术的创新 “文化传播是文化创造的自然延伸,他赋予文化价值创造普遍的人类化形态;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创造。”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接收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据其经验、理解能力和价值观念可以重构出所接触文化的许多新的意义,从而产生文化增值现象。文化增值是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实现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不竭动力。“传播既给文化带来相同或相似性,也给文化带来碰撞的机会,从而为创造新的文化,为文化的新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生机。” 移民作为文化的载体,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人口迁移作为武术传播的一种途径,能够使武术传播突破了地域上的限制,在迁移传播的过程中扩大了武术的横向传播范围,有利于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当今学术界对移民与武术传播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十分可惜、应当加强。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