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門的三回九轉與十八羅漢功,兩者各具特色。十八羅漢功見於七星螳螂宗師藩旭東及梅花螳螂宗師粱寃鄉的拳譜中,並出現在《少林衣鉢真傳》的第四卷《绘象罗汉行功全谱》內容中。上海精武體育會三大名師之一的七星螳螂宗師羅光玉以其所掌握的螳螂拳與十八羅漢功聞名當時。
十八羅漢功較為複雜,共分18路69式,以伸展骨骼、調和陰陽、滋養氣血為主。在短打拳法中,有人說這套十八羅漢功「與少林易觔經有異,同工之妙」,但又比易觔經更接近武學實踐。在市面上能見到的則是罗光玉所著的《十八罗汉功》一書。
至於三回九轉,這套拳法在粱寃鄉的拳譜及同時代的一些資料上未有記載,被推測應該是在姜化龍時代傳出的。此外,姜化龍本人也是歷史上重要的人物,以精湛的枪術獲得優勝獎項並獲取代表最高榮譽的「金盾」。蒋介石亦曾親書了一塊對李崑山(萺陽三山之一)的「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天下」金匾,而曹作厚等多位近代高手也都出自他的門下。
太榦螳螂拳大師宋子德先生所領導的一派,其根源可追溯至姜化龍,但記錄中的卻不是他教導過的情況,而是一套稱為三回九轉或還陽法/罗汉功。這套技術包含了易筋經、八段錦、六底仙十四動功等保健導引內容,因其原因已不可考。而此種技巧便成為了姜化龍那一脈流傳下的代名詞,其核心在於排打技巧,每次行使需完成三個循環,用氣運達成九個階層,這是一種難得見到的完美技藝。
以上僅能提供一些初步看法望待同好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