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术拳,亦称地术犬法,简称“狗拳”,是福建七大拳种之一。据传明代闽南白莲庵尼姑“四月大师”创立,至今已有六代传承,由近代宗师陈依九在福州定居后推广发展至今。由于其独特技巧而不易外传,该拳被国家体委武术调查组评为我国稀有拳种。
地术拳源自寺庙,因此归属于宗派系,同时又因地域位于闽中,属长江以南,又属南拳体系。从其整套拳路风格分析,它既融合了南拳的低桩、扎马、稳实、刚猛,以声、气、力等表达的刚劲磅礴之感,又具有动作灵活多变、起伏飘洒,以形、意、神等表达的舒展飘逸之感。这使得地术拳被誉为似南非南,如北非北,但这并不能完全体现它独有的特色——地面功夫,即地面技击术和技艺。这是它的灵魂,她的唯一,也是区别于其他武学绝学的根本所在。虽然源自于地躺功夫,但她超越了普通的地躺范畴,只是一项基本要求,是故才有“飞龙经”的雅称。
2009年,地术拳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2011年则升格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外,这门稀有的绝技还常参与武林交流与研讨,并且代表队多次参加各级武术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有计划性加入部队及公安干警训练内容,为社会服务,为中华武学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弘扬做出贡献。
在地下最能发挥制敌威力,如鱼得水般自然。在一篇古老文本中记载:“狗法落地蓬车莲,跌扑翻滚起伏沉。”这反映了该艺者的轻巧猛速无穷变化,以及蹬踢见其能力。而这种方式,使人联想到一种刚烈多变但又阳刚美观的情调,这正如少林寺流传的手法;同时也有一种舒展大方安然自得感觉,这便是北方某些流派手法的一致点。但最具特色的是倒在地后更容易发挥制敌优势,因而成为了一道绮丽瑰宝,在武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仿生技术也是这一艺术形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其灵感来源于狗那样的机智勇敢和凶猛,以弱胜强以小制大以巧取胜作为主要原则。在实际对抗中,它运用生物力学运动力学机械力学来设计动作,从而通过巧妙使用反关节原理轻松擒拿锁控对方,上、中下三盘身手脚配合丰富多变动作让对手难以预测,最终形成集南腿北打的地躺擒拿一体。
此外,不仅专业竞赛需要吸收这样的技能,而且军警机构也将这些绝杀技用于教学训练;甚至连专业理疗整脊专家都发现其中蕴含着养生的秘密深度研究。而因为其独特性,该艺术也成为了许多影视媒体关注焦点,被中央电视台《发现档案》、《远方家园》等节目深度报道。本门艺者遍布十几个国家地区,对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套路不断更新,让更多人了解并学习到这个珍贵而复杂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