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的武林世界里,隐藏着一门拳种——余门拳,它以其独特的南北两派内外两家风格而闻名。余门拳强调以攻为主,以迅猛力整和刚柔相济为攻击理念,不仅注重“角度、速度、力度”三维一体的挤击技术,还追求“以快制胜,一快百无解”的战斗哲学。在练习中,余门拳师们通过不断地打磨和完善,“五到”、“七锋”构造的内力与运动力的融合,使得身体能力达到极致。
“五到”代表的是身心协调的一致性,其中包含了身法、手眼协调,以及精神集中,而“七锋”则是指头、肩、肘、三个关节以及胯膝足部共同发挥出的攻防技巧。三种不同的距离攻击方式,让余门拳展示出了它对应对不同情况的灵活适应能力。这不仅是一种纯粹的武术技艺,更是一种深邃的心理战略,在虚实明暗之间寻找平衡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门拳在各种擂台比赛中展现出自己的威力,从1918年余发斋与子弟在成都青羊宫打擂开始,一直到1920年的黉学巷打擂,再到1925年的百日擂台赛,每一次都让人瞩目。1928年第一次国术考试时,市长潘文华主办,并由数百名各路好手参加,最终有八位余门师傅荣获武士称号。而1932年的春季国术观摩赛上,刘梓明凭借卓越表现获得金章,并且因其英雄事迹被市政府军乐队带领游街扬名。
至于1933年第二次国考,当时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亲自颁奖,那些荣获金奖的人物,如刘梓明、高荣辉及周懋植,他们不仅代表了安徽武林,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缩影。他们的事迹,无疑是对后世的一份宝贵财富,让我们继续传承并发展这份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