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之太极拳史料是伪作-路迪民

看到《武当》2012年第10期胡克禹先生《读沈复、曾国藩〈浮生六记〉有感》一文,使我联想到几年来对《浮生六记》的关注。胡先生对《浮生六记》中关于太极拳的记载,谈了自己的感想,对我们认识太极拳的确大有裨益。但从文献研究的角度看,这一段文字的真实性值得考虑。前几年也有拳友问及此事,经我查阅有关资料发现,此文纯系伪作,有必要加以辨析,以免引起太极拳研究中的误会。此问题当然与胡先生的论述毫无关联。 为了对比,让我们先把《浮生六记》关于太极拳的全文抄录如下: 太极拳非他种拳术可及。太极二字,已完全包括此种拳术之意义。太极乃一圆圈。太极拳即由无数圆圈连贯而成之一种拳术。无论一举手,一投足,皆不能离此圆圈。离此圆圈,便违太极拳之原理。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则皆不能离此圆圈。处处成圆,随虚随实。练习以前,先须存神纳气,数刻。并非道家之守窍也。只须屏绝思虑,务使万缘俱静。以缓慢为原则,以毫不使力为要义。自首至尾,连绵不断。相传为辽阳张通于洪武初奉召入都,路阻武当,夜梦异人,授以此种拳术。余近年从事练习,果觉身体较健,寒署不侵。用以卫生,诚有益而无损者也。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字三白)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写的一本回忆录,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六卷。其中以较大篇幅记叙了作者和亡妻陈芸志趣相投,谈诗论艺,相濡以沫,终因封建礼教的压迫而理想破灭、生离死别的惨痛经历。文笔朴素,感人至深,被誉为“小红楼梦”,“文坛奇作,言情圣品”,有英、法、日、俄、德多种译本。上述太极拳的论述,即为该书第六卷《养生记道》中之一篇。 此文的写作时间,比李亦畲的《太极拳小序》初稿(1867年)还早59年。此时杨禄禅才九岁。因为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写作时间尚不清晰,若此文属实,当属目前最早的、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太极拳史料。 那么,有何根据说,此文纯系伪作呢?这要从《浮生六记》的出版过程说起。 《浮生六记》的出版概况 《浮生六记》在沈复生前并未出版。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购得其手稿,仅存前四记,光绪四年(1878年)由上海申报馆出版,颇受好评。此后至1949年的版本就有30多种,但大都只有四卷。惟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中出版了所谓《浮生六记足本》,包含遗失的《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该本将“道”作“逍”,可能是抄写笔误)。关于太极拳的内容,始出现于此本的“养生记道”中。 《足本》附有赵苕狂的《“浮生六记”考》,介绍该书是吴中王均卿先生无意中在冷摊上发现的一个首尾俱全的抄本。并言“我相信王均卿先生是一位诚实君子,大概不致有所作伪的吧” !“无论如何,这在出版界中,总要说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然而学术界普遍认为,《浮生六记》的前四记具有重要文学价值,而《足本》的后两记是伪作。但在出版界,或认为后两记亦有价值,或认为“即使五六卷真的是伪作,总还是可以聊胜于无”,也许还有市场因素吸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及港澳台的六卷本《浮生六记》频频出现(包括盗版)。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的六卷本发行量达15万册。 2009年,又有人在南京“鬼市”上发现了与沈复同时代的清代学者钱泳抄写的《册封琉球国记略》,并认为这正是《浮生六记》中的“中山记历”稿本。据说其中载有是中国领土的铁证,日本人开价千万元收购,收藏着不卖。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浮生六记》新增补本,把《册封琉球国记略》作为第五记与前四记一起整理出版。 同一本书,前后有三次在“冷摊”或“鬼市”发现。先发现前四记,后发现《足本》,再后又发现新的第五卷。显然,后两记的真实性,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伪作之说的证据 《浮生六记足本》的后两记是伪作,论证文章不少。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毓罴先生(1930~2010)的研究最为全面。201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陈毓罴著述的《〈浮生六记〉研究》,兹撮其要点如下: 关于第五卷“中山记历”,是记载沈复作为“从客”(随从秘书),在嘉庆五年与朝廷派遣的正使赵文楷、副使李鼎元前往琉球册封琉球国王的事。陈毓罴先生通过大量资料证明,沈复作为从客去过琉球是真,但不在嘉庆五年,而是在嘉庆十三年。《足本》“中山记历”的全文,94%抄自嘉庆五年的副使李鼎元所写的日记《使琉球记》。经过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前后挪动,重新缀合,把李鼎元的事大量安在沈复身上。又如嘉庆五年八月十八日夜,“中山记历”写沈复在琉球与寄尘和尚观潮,而第四卷的“浪游记快”中,此时沈复还在苏州的来鹤庵与三位朋友夜饮赏月呢!前后矛盾,造假事实显而易见。 关于第六卷“养生记道”,更是一个大杂烩。据陈毓罴先生查证,其中抄袭了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类钞》8条,抄袭了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聪训斋语》11条。还引用了孙真人的《卫生歌》、杨廉夫的《路逢三叟词》等。另有好几处文字显然出自近代人的手笔,关于太极拳的论述就是一例。 如果在六卷本中说明后两记不是沈复原作,权且按《足本》提供给读者,倒也无可厚非。有些书竟然注明《浮生六记》是“沈复著,曾国藩续”,更是鱼目混珠了。 有趣的是,《读书》杂志1980年第6期郑逸梅先生的《〈浮生六记〉的“足本”问题》一文,竟道出了那个自称在冷摊发现“足本”的王均卿让他编造《浮生六记》后两记的事实。他当时主编《金刚钻报》,王均卿为特约撰述,关系很熟。但他对造假之事婉言谢绝。陈毓罴先生认为,“冷摊之说乃是烟幕。《足本》中最后两记当是王均卿另请高明所续,或者是他自撰的了”。 至于人民文学出版社《浮生六记》新增补本的《册封琉球国记略》,陈毓罴先生以生前绝笔《〈琉球国记略〉非沈复之作考辨》一文(《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翔实论证了该书并非向壁虚造或抄袭拼凑,具有 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从文风及内容看,并非沈复之作,可能是另一位通晓音律的从客所著。其篇名应为《琉球国记略》,无“册封”二字。 我发现了太极拳短文的造假来源 大概是隔行吧,文学界无人论及“足本”中关于太极拳一段文字的造假来源。我想,既是造假,此文也可能是抄袭而来。结果没有太费事,很快揭开了这个谜底。 在1940年由大东书局出版的吴志青撰著的《太极正宗》(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中,其“下编”为“各家太极拳论著”。收录了杨澄甫、姜容樵等七位太极拳大师的论述。第七章题为“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全文约13000字。现将有关内容节录如下: “他种拳术的名称,每有与拳术无甚关系的。惟有太极二字,完全包括了这种拳术的意义。太极就是一个圆圈。太极拳也就是由无数的圆圈连贯而成的一种 拳法。无论一举手,一投足,皆不能离这个圆圈。离了这个圆圈,便违背了太极拳的原理。再精细儿一点说,不但举手投足不能离圆圈,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则皆不能离岡圈。” “自起手以至终结,处处成圆,随虚随实。” “太极拳相传为辽阳张通于洪武初年奉召入都,路阻武当,夜梦玄武大帝,授予拳法,且以破贼,因名其拳为武当派。” “以我个人习练的经验,最好于习练架式以前,以若干分钟习练。此种法,并不如道家一般的守窍,只要屏寂思虑,务使万缘都净。” 向恺然的文章写于何时?其文后有“我自乙丑年五月从事练习太极拳架式,迄今不过四年余”之语。 乙丑是1925年,过四年多,最迟写于1930年。造假者在1935年当可看到这篇文章。对比可见,“养生道记”中的太极拳论述,显然是从向恺然的著作拼凑而成。 向恺然(1889~1957),名逵,笔名“平江不肖生”,现代著名武侠小说家。著有《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等小说12部。人称“武侠鼻祖”、“武侠小说奠基人”。他又是著名的武术研究者和推广者。他自幼好武,仗义豪放,两度赴日。曾在上海设一“武林沙龙”,与沪上名流,帮会头目,武林高手,无不交往甚密。1913年在长沙与其师王志群创办“湖南国技学会”,1917年在上海创设“中华拳术研究会”,1932年任湖南省国术训练所秘书兼教育长。除武侠小说外,还著有《留东外史》、《留东新史》、《拳术》、《拳术见闻》和《拳师言行录》等等。1956年,他曾向贺龙元帅允诺撰写《中国武术史》,但不久病逝。 向恺然作为文武兼备的名家,其武术著作也可能得到文学界的关注,这大概就是造假者得以抄袭的缘故吧!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