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拳友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舍已从人’容易理解,但‘舍近求远’如何解释?”在太极拳研究中,“舍近求远”被视为错误,引起了争议。然而,我认为“舍近求远”是“舍己从人”的具体体现和实践。
在太极拳中的某些技法,如“野马分鬃攻腋下”,需要将一臂作为障碍物来“舍近”,而另一臂则顺势而行,以达到“粘发”的效果。这也体现了“走化单臂托手上”的动作,其中一臂遇到力而变换为“走化”,另一臂则顺势而不动,实现了对手的控制。
任何武功技法的应用,都必须考虑到如何通过适当放弃(即“舍”) 来取得更大的成果(即"谋"、"取"或"击")。如果没有这样做,那么很可能会陷入常见的误区,比如双重打击或者欺负弱小。
2009年,我曾与浙江魏坤梁老师就这一话题进行过讨论,并尊重他的意见。我认为,在修习太极拳时,如果想要达到“我顺人背”的境界,就必须先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并掌握如何在实战中运用这些原则,而不是简单地依赖于理论上的指导。在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他强调了多次练习以至于自然成为第二天性的重要性,这也是对我们修炼过程中的指南。
因此,“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这并非是指简单地执行技术动作,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心感悟和身体灵活应变能力。而这,也正是修习武术最终要达到的境界之一——既能保护自己,又能有效地应对外敌威胁,同时保持内心平静与身体柔软。
由于我的观点可能会招致争议,因此最近几年我选择缄口不言,只专注于实践和修炼。如果能够真正理解并实施这些原理,即使是在非常细微的情形下,我们也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我们的目标。所以,无论是面对直觉还是逻辑分析,我们都应该始终坚持追寻真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以便更好地应付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