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竞赛套路全书》提到,太极拳动作如同“等速运动”,由等距的点组成,形成虚线状。然而,这些点不仅要在动作中出现,还要成为动作的支撑。从外观上看,太极弧形是一条连续的线,但它实际上是由一系列不间断的点构成。这包括起始点、落地点以及不断变化的定位点,它们交替进行,环环相扣,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这种弧形之所以有特定的形态,是因为这些点的组合。而在执行每一个动势时,我们必须确保每一个动作都落实到“点”上去,不多也不少,也不能随意变换。这样才能使整个弧形保持完整且均匀,而不是扁平或松散。
在内在层面上,太极拳通过以“点”为着力地方表达出一种攻防含义。在攻击和防御之间寻找某个关键“点”,这就是一种空间想象。在劲力的积累过程中,由于意念作用,我们必然会引发内气和内劲循环,从而聚集成力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力量会经过敏感区域和经穴,这些都是太极弧形所引发的内部循环。
因此,在太极拳中的节节贯穿,就是以“点”为序,以“点”相接,将劲源传递至四肢,以达到攻防和健身目的。为了练习出境界,我们需要将内外合一,使神韵与形式完美结合。这其实质就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一致性,即外部空间中的每一点与内部循行中的每一点相互重合。当任何一个瞬间与大圆满体重合,就能产生无比威力,可以随时发起攻击,无往不利。
因此,在练习太極拳取得效果并实现内外协调,就离不开要求两种不同类型的一致性,即两者重合。在我个人实践中,我发现通过求得这一融合,有两个显著效果:首先,使得整个手势更加流畅自然;其次,让我们的生命气血能够顺畅流通,对身体各处穴位产生影响。
根据论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用手示人”。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通过足底、腿部、腰部来控制整体身体,并最终展现于手指,每一次移动都带着强大的劲力,同时又保证了整体稳定。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将所有这些部分连接起来,使它们既有横向也有竖向力量。一旦完成捋式,那么从头顶旋转带来的横向力量与腰脊带来的竖向力量都会汇聚到双臂,从而形成既有横亦有竖之力的刚柔并济。
此时,因为我们已经使生命气血流通至掌心,以及双足涌泉穴,因此当我们做捋式时,不仅感觉到了明显的手感,而且还能感受到潜藏其中深厚活力。这股活力来自丹田发出,然后沿着十二经络交错运行,对应十二个腧穴造成摩擦冲击,最终呈现给我们的就是那种充满活力的气息——这正是由于两种不同的东西(即局部空间上的某一点与体内循行上的某一点)相互融入而表现出来的一个结果。
因此,当你把握好这样的融入,你就能获得最佳健康效益。而《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提供了许多例子,如玉女穿梭左式,它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改变位置来引导生命气血循行,比如从右足涌泉穴开始,一路推进至左手中指下端,然后再返回回到右足涌泉穴,与最初相同,但路径完全不同,这样的周天运转共涉及40余个重要腧穴,每一次移动都精准地触碰到了这些关键区域,并且使它们彼此呼应,从而形成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情景。
总结来说,只有真正理解并把握住这类似空灵舞蹈般美妙结构背后的奥秘,我们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技巧水平,最终达到更高层次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素质。此刻,你便站在门槛前,一只脚迈进了未知的大世界里,而另一只脚仍然踏在地面上,此刻选择走远还是回归,都决定你的未来旅程。你准备好了吗?
2025-03-07
2025-03-05
2025-03-04
2025-03-07
2025-03-04
2025-03-07
2025-03-07
2025-03-07
2025-03-04
202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