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对太极拳有心者,无不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汲取营养,笔者亦如此。每当捧起《道德经》,总能领悟新意。其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便是第一章的开篇。这句话,如同千百年来人们反复诵读、深思的灯塔,照亮了我们理解和实践太极拳之路。
老子提出的“道”概念,其宏大而深邃,不仅抽象又具体。在太极拳界,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更高的境界,或称为“太极拳道”。然而,对于这一段话的理解存在争议,这源于句读上的不同带来的意译差异。有人认为:“道可,道非,常道。”董子竹先生坚持此说,并批判其他解释。
笔者曾多次将两种句读进行比较,并结合自己对太极拳的体悟,从中寻求真谛。董子竹先生认为:“ 道”并非法则或规律,而是一切生命活动之源,是活生生的东西,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而人作为最完美的载体,可以去体验、合乎这个系统,但无法通过意识去使用它。这与笔者的文章《从太极拳说开去》的观点有些许相似性,即批判那些达到了“术”层次即止的人们。
人类对事物认识过程始终在不知转变为知,再由知转变为不知循环往复。在宇宙知识面前,我们所得只是微不足 道,只能抽象为法则、定义或公理,但这些不过是隐藏在我们尚未认识背后的无尽不可知中。“知”、“不知”的接近乃至超越,便触及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真知。
因此,我们所得所行并不等同于“常”,而是其点滴;一切所得所行,又皆依赖于那个隐藏着我们的不可知之中的自然运行,以此达到一种顺应自然之境界——这是一个不断追求和接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逐渐地合乎那本质——即那遥远而又亲近的命运——即常,也就是老子的“常”。
太极拳何尝不是这样?它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引导,以意念与气机统驭,以柔软圆滑、刚柔并济的手法展现防身健身运动,同时也是一个完整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每个人都是一个小部分,每个动作都是整个系统的一个环节。这是一个既需要外部训练也需内心修炼的大舞台。
王宗岳提出了从熟悉到精通再到神圣三个阶段;陈鑫提出了遵守规矩→化入规矩→神奇出自规矩三步走;笔者学习先贤哲理与理论,将其融入自身经验以为,那么如何运用老子的思想来指导这一过程呢?
见迹见形意味着初学阶段,当你还没有完全掌握基本要求时,你可能只关注外部形式(遵守规矩);得意忘形则是在逐步丢弃外表标准后,更注重内部精神(化入规矩)的流转与运行;得心忘意指的是进一步放下意识控制,让自己的内心成为主宰(化入规矩),最后达到无心成化,即完全融入自然,无论身体语言还是心理状态都随天地自然而变化(神出自rules)。
每一步都有难度,一般人很容易停留在第一个或者第二个阶段,因为这里已经足够满足他们。但只有逾越这些障碍才能进入更高层次。而进入第三个阶段,则需要更多时间和耐力,因为这涉及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灵觉醒——丢掉所有执念,把自己融进宇宙间的一粒沙、一滴水,一丝风,就像庄子的庖丁解牛一样,与天地自然同步移动,而不再显露出任何人工造作,不再具有任何特定的目的或方向,只为了完成某种共同的事业,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是一场永恒持续且不断变化的事业。这便是最高级别功夫,但是也最难以达到的境界,它超越了所有已有的认知和理解,因而也是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那么,如果把这种态度应用到现代生活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做呢?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做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那就是不受任何束缚,不受任何欲望驱使,而是在万物之间自由流动。当一个人能够实现这一点时,他就可以说他已经掌握了真正的人生智慧。他不会因为金钱或者权力让他的行为发生改变,他会根据自己的内在价值判断事情,他会基于自己的原则选择行动,而不是因为周围人的看法或者社会规范。他知道他想要什么,而且他愿意付出必要的努力去实现它们。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