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派武术,以女子为主的门派:源远流长,早于少林、峨嵋、武当等。从《庄子》、《尔雅》、《史记》中可见,“空同之人武”已有记载。唐代盛行,李白诗云“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荡”,这一时期“派”开始形成。第一代掌派人飞虹子吸收瓜州(敦煌)舞蹈,形成高深武功“花架门”,完成了整体架构。
从唐朝兴盛至晚清鼎盛,再到现代,它基本脱离普通视野,被误认为仅在武侠小说中虚幻存在。现代武侠小说中崆峒派为名门正派,以剑术为主,但事实上多用扇子、拂尘、铁耙、双钩等武器,剑的使用反而稀少。
金庸在崆峒山立碑:“崆峒武术,威震西陲”。然而实际上,这一流派的影响力遍布南方尤其是在广东,当地不仅成为抵御外敌工具,也培养出了如袁一飞和胡飞子的掌牌人物。
此外,不仅道士练习这门学问,而是拳术融入了佛道儒三家文化,如月牙铲、拂尘、扇子,以及拳法如先天十八罗汉和八卦掌等。此外,还有笑傲乾坤风流扇等技巧,使其具有独特魅力。
现今,一位释妙林大师依据遗嘱接收了珍宝“田黄石”,致力于振兴这门古老艺术。在他的指导下,每个宗师根据不同性情创编出不同的套路,如飞龙门、中级追魂门、高级夺命门、中级醉門、小型神拳門、大型花架門、中小型奇兵門及最高级玄空門共计118种。
由于修身养性与健体并重,同时具备强大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因此被誉为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的崆峒派。
2025-01-22
2025-01-26
2025-01-27
2025-01-26
2025-01-31
2025-01-19
2025-01-27
2025-01-19
2025-01-26
202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