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武术刊物上注意到了一些作者,他们坚称咏春拳与永拳是同一门派的不同名称,并且提供了许多“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说法。然而,经过我对广州、佛山、古劳和香港多位咏春拳高手的访问,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我发现这两种武术其实有着不同的历史和特点。
首先,让我们谈谈咏春拳。这门武术过去非常严格地选拔弟子,因此其传承主要依靠口头传授,而书面记录相对稀少。关于咏春拳的起源,一种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它源自清朝嘉庆年间的一位名叫云游民间五枚法师,他寄居在大凉山上的白鹤观。在那里,他结识了当地豆腐店主人严二二父女,尤其是严咏春,这位女子不仅技艺精湛,还能够悟出一种以手腕快速变化为基础的手劲。她结合其他几门武术,如福建永春县方七娘白鹤派中的“龟背鹤身”,以及宗鹤拳中的三角步等,从而创造出了以手臂动作为主导,以中线原理和箝肘作为攻防核心的咏春拳。此外,她还提出了诸如“来留去送,以静制动”等技击理论,这些理论使得该派在实战中胜过了其他流派,在当地声名大噪。
此后,严咏春将她的技术传给了丈夫严博球,他们夫妇定居于广东南雄县,并将此技艺传授给了一批粤剧演员,其中包括黄华宝、梁二娣、大花面锦(陆锦)和高老忠等人。当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来描述这门技术,所以严博球为了纪念他的妻子,将其命名为咏春拳。
咏春拳的一个关键特点是在于通过气功练习达到身体内外柔软化,同时采用短桥窄马这一策略,即擅长发挥短距离内的小巧力量。它包含五个主要手法:拳、桥、膀、指和掌,并以吞吐浮沉及二字箝阳马这样的身形步法著称。
学习这个风格的人通常分三个阶段进行训练。一开始,他们会学习气功——肾气归元;然后再进阶到十二式基础动作,如子午拳、三品掌等;最后,最终目标是掌握三套基本打击方法及六十九式散手木人桩法。此外,该风格还包括器械训练,如六点半棍、二仪棍以及八斩刀(又称双飞蝴蝶刀)。
另一方面,永平振则来源于福建泉州少林寺里的永平殿,是由那里的教头至善禅师根据自己的多年经验改编而成。他改变了长桥大马,使之成为短桥小四平马。这导致今日南派少林流派众多,因为每个殿堂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所产生出的差异。据说,有一位名胡惠乾曾在永平殿苦学并创立了一套以柔克刚、一系列让对方眼花缭乱的招式。在广州西关城外医灵庙前的田心坊西禅寺处授徒,使永平振流传开来。而至善禅师逃难后避祸于广东,也使得这门艺术得到了进一步扩散。
2024-12-17
2024-12-17
2024-12-17
2024-12-17
2024-12-17
2024-12-19
2024-12-17
2024-12-17
2024-12-17
202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