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多个武术杂志上读到了一些文章,提出了一个观点:咏春拳和永春拳实际上是相同的。这一说法被一些人坚定地支持,他们列举了许多“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但经过我对广州、佛山、古劳和香港等地的咏春拳高手进行访谈,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我认为这两种武术技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咏春拳。由于咏春门派选取弟子非常严格,因此传授给徒弟的是通过口头传授而不是书面记录。关于它的起源,有一种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它是在清朝嘉庆年间由少林五枚法师云游于民间,后来隐居在川滇边界的大凉山白鹤观。在那里,他与当地豆腐店主人严二二父女关系密切,并将他的武艺传授给了他们。当时正值严咏春技艺成熟,她继续深造并受到了福建永春县方七娘白鹤派中的“龟背鹤身”以及宗鹤拳中的三角步和坠肘等技术影响。她还吸收了福建少林拳中的敛臀高桩小四平马等招式,并结合蛇鹤相斗的特性创造出以手腕快速变化为主体的手劲,从而形成了以中线原理和箝肘动作为攻防核心的咏春拳。她的训练理论包括“来留去送,以静制动,柔化刚发”,她还强调实战中要注意前锋,一旦发现敌意,就迅速攻击。
接着,她将这些技术传授给丈夫严博球夫妇,在广东南雄定居并将其教导给梨园子弟黄华宝、梁二娣、大花面锦(陆锦)、高老忠等人。当时这个武术没有名字,直到她逝世后,由她的丈夫命名为咏春拳。
根据长桥能运气短桥能自保这样的原则,咏春派以“短桥窄马擅发短劲”为特点,其五大手法包括拳、桥、膀指掌。此外,“吞吐浮沉”和“二字箝阳马”的身形步法也是标志性的。学习内容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气功;第二阶段学习入门十二式、三套拳法;第三阶段学习八十九招散打总合及器械如六点半棍、二仪棍及八斩刀。
另一方面,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永 春殿,是当年进该殿修行者所习的一种内家南派少林内家太极之技,全称应为“永 春派少 林内家太极”。至善禅师作为清朝中叶总教头,将长桥大马改成了短桥小四平马。他也有一套花样丰富的手段,如胡惠乾所学,但具体情况待考。
另外还有关于火烧少林寺后的至善禅师逃难故事,但具体细节不详...
综上所述,这两种武术虽然都有着悠久历史,但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不可混同视之。此外,还有很多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探究才能完整理解这两个重要部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
2025-01-28
2025-01-28
2025-01-28
2025-01-28
2025-01-28
2025-01-28
2025-01-28
2025-01-28
2025-01-28
202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