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古老而神秘,是中华武术文化的瑰宝。据记载,明代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中提及“佑神通臂最为高”,其子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进一步解释:“通臂,长拳也”,显示出当时通背拳已经发展到了较高水平。
白猿通背拳,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此拳始自唐末宋初,由陈抟老祖所传,并经过多代人的传承,最终在清代道光年间由鲁云清将其带入北京。在北京,这一流派被石鸿胜所代表,他是这一流派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至今,白猿通背拳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在京城广泛传播。
石鸿胜不仅是一名精湛的武术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教书人。他接受了多位学生,其中包括张文成、刘子英、项仲山、马晓合和韩洞一。马晓合之所以成为石鸿胜的弟子,是因为他通过刘子英的大哥刘子杰介绍与石鸿胜会师。这一点决定了白猿通背拳后来在牛街地区得以流行,因为马晓合本身就是牛街回族的一员。
这门功夫以猴子的灵活性和强大的力量为形象,以迅捷如同猴子的移动作为意境内外兼修,其动作既大又舒展,同时保持自然松弛感。此外,它还强调了气血循环,使身体内部和外部达到一种完美统一状态。
此外,白猿通背拳重视内修,以道家的理念为基础,“似圆非圆气化圆”、“虚实变化意中传”等哲学思想构成了练习者的核心信念。而对于身法、呼吸以及步法等方面也有严格要求,如“头顶项领,胸前空”、“吸胸沉气”、“四六步”的训练方法都是为了达到最佳效果。
最后,该功夫强调基本功训练,每一个招式都从基础技能开始,比如活背法和操桩打袋。通过不断地练习,可以使身体更加灵活且力量更足,这正体现出了中国武林中的那句名言:“练拳先练功,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