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门武学,自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融合十八家武学创立以来,已在胶东烟台地区流传了三百余年。由于传承日久,螳螂门由最初的硬派七星、梅花螳螂、软派螳螂,渐而衍生出手、摔手、秘门、八步等诸多流派,各派螳螂拳法虽名势各异,实则基本一致。现仅以笔者家传手螳螂、郝家所传的太极梅花螳螂为例,对蟋蟀门的拳功体系作一介绍。
蟋蟀门的拳功体系是由内功与外形两大类组成。其独特之处在于训练程序和科学训练体系,即“行功有三乘之法”。行功三乘是指积力、指功和积成。所谓积力,又称顺劲增力,是通过柔合功(肩膊、大腿等部位柔韧性和灵活性的训练)、运行功(基本技巧如拳打掌击腿脚身法)以及桩步工(平衡稳定意气训练)的综合锻炼。而所谓积功,则包括初合技(简单技术组合)、玉环步盘揉手及特殊招式如七星五脉、三十六勾捶等内容。此外还有摔跌法擒拿法点穴法分身八短靠打路及散打技击等内容构成。这一切都是为了达到真正的内外兼修,以至于在实战中能够大显神威。
最后的是积成阶段,这是指通过以上所有内容的大量修炼,使得体内气血流通无阻,从而达到化境。在这个阶段会学习各种独特内外相结合的高级技能,如罗汉九转真阳还阳、中脉直透贯通、中脉行气、中脉循环等,以及其他许多独特技巧,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精心研习才能掌握其中奥妙。
此外,在桩工方面也非常重视,因为它不仅可以使下方稳固,同时也是锻炼内部力量的一种方式,可以让整体力量更加均匀发挥,因此在正式开始任何形式的武术训练之前,都必须先进行良好的桩工作。如果没有完成桩工作,那么无法进入更深层次的武艺学习。
总结来说,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代时期,不同地区或不同的师傅都有着自己的版本和理解,但核心原则保持不变:强调身体素质培养、高效率、高质量地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并且始终坚持对抗精神来提升自身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版本中的共通点,而这些共同点正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资源去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