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螳螂拳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武术界和研究者们关注的话题。尽管各种说法纷繁复杂,但王郎这个人物似乎在众口一词中没有争议。他被认为是螳螂拳的创始人之一。然而,关于起源时间和地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从西汉、南北朝到宋朝或明末清初,每一种都有其支持者。而且,这些发源地也包括陕西、四川或崂山等地区。
每种传统故事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最终变得模糊不清。这在武术界并不罕见,即使有些传统故事听起来合理,它们同样难以圆满解释。此外,一些相互矛盾的说法让人困惑不已。国外的一些传承者可能会引用国内一些未经证实的言论,这无疑加剧了误解。
显然,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武术进行的大规模挖掘整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有关王郎及其所创螳螂拳的问题仍旧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历史记录不足,相关证据缺乏。在这期间,一手材料往往被束之高阁,而相关研究也就此告一段落。
自那以后,没有任何学者的定论为社会上的各种流言提供了空间。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发挥,有些甚至追溯到了远古时代,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地位;还有些则声称某个地方是螳螂拳的发源地,以此谋取经济利益。一部分人还利用机会排挤他人,并声称自己拥有正宗血脉。
究竟当时何时、何地出现了“十八家拳歌”,以及它如何与王郎及其所创的“总敌”联系起来?我们重新聚焦于《十八家拳歌》上,其中提到:“太祖长拳首张韩通背技母郑恩封技妙温元短打奇马籍打最孙恒猴步强黄佑靠身难入绵盛面掌飞疾金相磕手通刘兴勾搽采手谭方滚漏贯耳燕青占拿跌林冲鸳鸯脚强孟苏七势连捶崔连窝里剖捶杨滚直捋王郎总敌”。
那么,“十八家拳歌”又从何处来?为谁所作?我们发现,《衣钵真传》中将其列为卷首内容。程大力先生在博士论文《少林武术通考》中专门探讨了这一点,他认为《衣钵真传》的作者升霄道人是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编写该作品的。但如果福居禅师真的曾经向升霄道人授艺,那么福居禅师应该活跃于乾隆时期,与宋代赵匡胤之间存在差距,因此他们必须调整历史背景,将福居禅师提前至八百年的宋代,并将其塑造成少林寺方丈。
程大力先生指出,“十八家拳歌”的实际来源很可能来自明代郑若曾《江南经略》、戚继光《纪效新书》和何良臣《阵纪》的记载,其中包含了一系列流行于当时的手足艺术,如林冲、燕青等。不过,我们不能完全接受程大力的观点,即这些名字都是由王郎创建出的。如果升霄道人的确吸收了一些流行的手足技术,那么为什么他会选择使用这些名字?
最后,我们不得不质疑:既然如此,那么“十八家拳歌”中的每一个名号都是否意味着它们代表了某种真正存在过的手足艺术形式呢?还是它们仅仅是一种文学化表达,用以装饰文献或者作为一种文化象征?
答案依旧神秘莫测,就如同历史一样,不可触及,却又无法逃脱我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继续追寻那些隐藏在文字之间的小秘密,同时也不忘怀揣着对真相了解的一丝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