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年间,闽越古都有四位儒士结伴进京赶考,因朝庭昏庸,科考未果,故遍访名山古寺习文演武。他们深入研究了源自唐代梨山老母的内家拳,其中包括七种拳法:鸡、狗、鱼、儒、猴、鹤和牛。这些拳法代表了天(金鸡报晓)、地(顺地势如狗)、人(儒士)、和谐(鱼游阴阳)以及五行哲学思想——无为而治、有无观、运动变化观动静观和虚实观。这套独特的武学系统融合了老子的哲理,最终形成了一种称作“儒家拳”的风格。
儒家拳以太极之生于无极为基础,无极代表着静态,而太极则是动态。通过对两仪的心灵眼部解读,再转化为四相,即身体各个部分,并最终发展成八卦来表现四肢的变换。这一体系中的变化作为核心原则,使得每一个打击都呈现出阵列般的连贯性。其操作依赖于气力催动,每一次力量发挥都是从根源开始,以步骤逐渐展开,上下协调统一。在练习中,他们会采取鸡步走法,这是一种双腿弯曲,膝盖向内包裹并夹紧股肉与肛门之间的特殊步伐,使得行走保持直线前进。此外,他们还能自由地在八方移动并进行翻滚,如同阴阳鱼一样,不仅不会缠绕也不会直接攻击,而是在缠绕中包含攻击,在攻击中含糊缠绕。这就是所谓的手式技巧,它借助于对方力量落地,然后再将势力推向天空或地下做到自然而然的一体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