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极拳发展浅探

太极拳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优秀拳种,蕴涵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哲理。和式太极拳是和兆元在继承陈清平拳架的基础上创造的“带理架”太极拳,历经数代传人的发展,已成为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不仅具有“理技相合”与“耍拳”的理论特色;而且体现出和顺中平、轻柔圆活的技术特点。文章在阐述和式太极拳概貌的基础上,进而对太极拳的理论研究提出思考。 1 前言 中国辽阔大地上孕育着无数拳种,而为大众所熟知的则是少林拳和太极拳。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提及太极,人们总想到陈式太极拳而忽略和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代表拳种,它以独特的魅力已被世人所接受和喜爱,和式太极拳以《易经》之理为基础,对拳架进行了细化与改革,删其繁琐,增其不足,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相合的和式太极拳。这一拳架不仅在技术风格上独树一帜,而且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我们应该结合历史,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看问题,深入探讨研究和式太极拳的拳理、技法,注重保护和式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2 和式太极拳概况 2.1和式太极拳的产生以及传承 和式太极拳由一代武术宗师,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 -1890)所创。和兆元,字育庵,出生于一个医林世家,自幼在家庭环境影响下习文学医。和兆元十五岁时,时值清王朝后期,社会动荡,其姐夫李棠阶(历任晚清礼部侍郎,军机大臣、礼部尚书等职)见和兆元天资聪慧、心性坚韧,再加当时时局不稳劝其习练武术。1825年冬,和兆元拜于赵堡镇一代太极拳名师陈清平门下,开始习练太极拳。因他天资聪颖,活泼机敏,有习武的天份,并且能尊师重道,勤奋好学,功夫出类拔萃,深得清平师的赏识,成为陈清平的入室大,全面继承了师传太极拳理法。和兆元在跟随其师傅学习太极拳后,对原有拳术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和兆元所创拳架,体用一致,技理相合,以自然柔活之体,养体内浩然之气,故称“代理架”。 和兆元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创出和式太极拳可以说是对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因当时对于武术传承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和兆元并未公开授徒。在其晚年从京归家后,研习拳理,传授子孙。儿子和润芝、和勉芝、和敬芝、和慎芝及长孙和庆喜均得他本人真传。长子和润芝自幼跟随其父习武学医,在习武上具有一定天分,兼承家传中医,在和式太极拳浸染多年后传拳于子和庆喜、和庆文、和庆台。和庆喜由于跟随父辈学拳较早,深的父亲以及祖父真传,对和式太极拳理解和感悟较深,技艺超群,在和式太极拳传承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随着年代的推移在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当年已71岁高龄的和庆喜打破了和式太极拳家庭传承的方式,在振兴国术的背景下,71岁高龄和庆喜开山授徒,教授了郑伯英、刘世英、柴玉柱等一批,和庆喜这一打破中国传统传承理念的做法对和式太极拳的推动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更促进了和式太极拳的传播。和庆文的长子和学信,自幼随父习医练拳。和庆喜开山授徒后,和学信又随其学拳,深得和庆喜器重,得承和式家传。和学信也曾举家避乱宝鸡,新中国成立后,又迁返赵堡,行医研拳。其子和士英秉承家传,保持了和式太极拳的传统风貌。20世纪60年代前期,和士英行医之余在赵堡镇传授和式太极拳,“”期间中断,只在家中传拳于子、侄。传人主要有其子定元、定乾、定中(又名少平)、定国(又名有禄)。和式太极拳发展至今,和有禄作为和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无论在和式太极拳传统风貌还是拳理技法都保持了和式太极拳的特色。 2.2和式太极拳的特点 和式太极拳以自然为准则,故行功走架又称“耍拳”。和庆喜在《耍拳解》中说:“轻,极轻,极轻则极灵,用气则滞。学者用功,身法运转达要像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在空中迎风飘荡那么轻灵自然。”轻则灵,灵则巧,轻巧灵便才能步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随心所欲的境界。和式太极拳强调柔是刚的基础,柔又能克刚。这一轻柔特点有别于太极拳其他流派讲究刚猛发力。《耍拳解》一书中还指出:“柔者何也?柔。松柔、纯柔、松关节,柔经络。”由松入柔,柔不是目的,是走劲化力的手段,柔中求刚是目的。通过松柔自然的盘架,除去后天拙力,从而生出自然之劲,达到化僵为柔。和式太极极素有“圈太极”“步活圈圆”的说法。行拳走势,以圆为宗,手划圆,身行圆,步走圆,内劲圆转。周身协调配合,肩、肘、手、胯、膝、足、躯干都做圆或弧形的转动和滚动,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浑身都是圈,圆转连贯,“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通过正确的锻炼,形成内外合一,即成“浑圆一漾而贯其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挨到何处何处击,周身无处不太极。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势势处处顺其自然,合乎自然。形成轻灵圆活,柔顺自然的风格特点。以圆、弧为运动形式,以太极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处处分出虚实内外。视练者体质阶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匀适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为度。整个拳架朴实无华、简洁流畅,以体用一致为要求促进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技理相合。通过朝夕盘架增强自身功夫,通过推手实践矫正拳架,直至最终用于实战。 这套拳架以《易经》之理为拳理基础,象其形(圆).取其义(阴阳),用其理(阴阳变换),以人身比太极,太极即天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易·系辞》日:“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有天地、四季、四立二分二至。日月经天,山水行地,四时八节运行。有左右、肩胯四大节,肘手膝足八小节。拳架动作有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与理相合,即: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呈四象,开合是乾坤,出入综坎离,领落错震巽,迎抵推艮兑。一势之中一圆、两仪、四象、八卦俱现。结合太极之理,以“圆”为运动之基础,以阴阳之自然运行表现太极拳的技法。一动周身无不是圈,各有阴阳变换,圆活灵动,毫无滞机。如一棵大树挂满无数圆环,风摆树动,环环皆转,如轴如轮。周身圆转无处受力,临敌因势应变,圆切线引进落空,身旋气转离心抛掷,内劲浑圆松活弹发,表现出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花、硬如钢的技击特色。 和式太极拳除了一般太极拳的特点外,还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和式太极拳讲究“合”,技理合,才是太极真谛,阴阳合才是太极浑圆之气,内外要合,动静要合,脚、腿、腰也要合;讲究“顺”,拳架要求顺身、顺腿、顺手、顺脚;讲究“中”,不贪不欠,不即不离,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讲究“平”,两肩要平,头顶要平,心要平;讲究“轻”,把势走动如猫行,举步轻灵神内敛;讲究“柔”,对方刚攻而我以柔应;讲究“圆”,手划圆,身行圆,步走圆,内劲圆转;讲究“活”,灵活、圆活、柔活并用。一般太极拳讲究拥、捋、挤、按、采、列、肘、靠,和式太极拳讲的是一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圆是太极之象,是活的基础。和式太极拳首先要求动作走圆,所以和式太极拳有“圈太极”“步活圈圆”的说法,无论是行拳还是走架,都要以圆为宗,然后在圆当中表现拥、捋、挤、按。由两侧分出阴阳,而每一侧每一手也都要分出阴阳,处处走圆,处处分出阴阳,轻柔圆活,顺遂自然。 总之,和式太极拳以自然为准则,以圆、弧为运动形式,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处处分出阴阳。以轻灵圆活,柔中求刚为原则。视练者体质阶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匀适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为度。拳架、推手、散手合而为一,朴实无华,简洁流畅。和式太极拳是一种用身体技术表现生命智慧和哲学思考的拳种。太极拳理论中的太极、阴阳学说,不能脱离和拳技。否则,既使成为易学大师或理学大家,但不一定能成为太极拳高手。因此,理论与技法的有机结合,才是完善的太极拳。故和兆元在《太极拳要论》中说:“理技相合,太极真谛。习者不可不详思揣摩焉。若理能守规,久恒自成也。” 2.3影响和式太极拳早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除受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外来因素的制约外,社会结构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影响,较之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制度更为直接。中原地区作为我国最早的国家——奴隶制政权的诞生地,继而发展成为早期的中心,为中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中州武术文化便是在这种氛围中形成和发展的。强权和宗法制度构成了中州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结构,这种结构深深地影响着中州武术的发展。家族式的武术组织结构就是“家国同构”结构的反映。一脉相承的制度,使武术与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统治者将其作为培养其人的教育手段和护国强兵的军事工具;另一方面,为了统治地位的稳固,又在某种程度上对其进行压制。历史上“禁武”现象时有发生。和式太极拳在这一历史环境中诞生,必然带有着浓烈的这一特点。 在和式太极拳发展过程中,和兆元作为开山祖师,创造出一套技法合理、简明实用的太极拳,对中国武术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对和式太极拳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李棠阶。李棠阶(1979-1865)字树南,号文园,又号强斋,谥号文清,河南河内人,清朝道光年间壬午科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读、太常寺少卿、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等职。和兆元出生于一个医林世家,自幼习文学医。和兆元十五岁时,时值清王朝后期,社会动荡,其姐夫李棠阶(历任晚清礼部侍郎,军机大臣、礼部尚书等职)劝其兼习武技。李棠阶文韬武略,、军事、天文、地理、谋略无所不通,尤精于理学。道光十六年,李棠阶回乡,见到时年已二十六岁的和兆元风华正茂,武功精湛。李棠阶尽完孝道返京时,遂邀和兆元一同进京供职。和兆元在京期间,在李棠阶的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其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李棠阶推荐和劝说和兆元进行武术的习练,可能和式太极拳这一流派不会流淌于中国武术这一历史的涓涓大河中,如果没有李棠阶对和兆元在创拳时给予的支持和意见,和式太极拳这一特色拳种更不会在广阔的中华武术天地中大有一番作为。和兆元在李棠阶影响下,广交各派武林同道,勤于实践,对中华武学精华兼容并蓄,以理学、儒家、道家并结合医学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并且在实践中修改了拳架中的手法、身法、步法等,在陈清平原传拳架的基础上,增益完善,创编了一套既不失传统又独具特色的“代理架”。因他武艺出众,清廷授以“武信郎”(正六品武官)之职。 在李棠阶的影响下,和兆元以理学、道家和中医理论来指导和规范拳架,使理论与技术密切结合,创编了走架轻灵圆活,柔顺自然,不同于陈清平拳架的新拳架。因此拳架强调体用一致、技理相合,以自然柔活之体,养体内浩然之气,故被称为“带理架”。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和兆元随李棠阶返乡,在此后的12年期间,代师授拳,逐步同化了众师弟的拳架和拳理,故自和兆元以后在赵堡流传的太极拳多为“带理架”,后世传习者将此拳架称为“和式太极拳”,由于地域的关系,也常被称之为“赵堡太极拳”。 3 对和式太极拳发展的思考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养生的功效已经走出国门,被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而很多人却不熟知和式太极拳。我们不能说这是中国武术传播的一种弊病,我认为这是太极拳在传承上的两大趋势,也可以说是现在为止太极拳在传承上的两大问题。一是太极拳流派越来越多,二是太极拳真谛越来越少。何谓太极拳真谛?我想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们在接受或者传承某一拳种时,我们要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上去学习和理解,而理解和学习一种文化是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来验证的。

标签: 武林人物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