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成太极拳家的秘诀中国拳法的多样性与选择

前言

本文所披露的太极拳架锻炼方法,均是已故太极拳家陆恒昌老师所授。陆老师是田兆麟老师的高足,而田兆麟老师是少侯和杨澄甫的高足。近代著名太极拳高手中的佼佼者。本人于1980年至1985年在上海工作期间,认识陆老师,承陆老师将太极拳架的正确锻炼方法倾囊相授,本人得此法后功夫大进。但陆老师不幸于1985年间得病去世。为纪念陆老师,特将其所授太极拳架的锻炼方法撰写成文,以传于世。至于文中分五个阶段的练习,以及推手的体会,乃是本人多年来练习和授徒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一)如果是为了锻炼身体、陶冶性情、业余娱乐而去学练太极拳,那么这样的太极拳是不难就可学得,只要姿势正确、动作协调优美就可以了。但如果要练成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太極武學家,那就不那么容易了。已故 太極武學 名家杨澄甫曾说过:“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明师指导;2、高超技术;3、高超悟性。”所谓“明师”,并非指“名师”。因为“名师”中确有一些仅靠自己吹牛或别人捧出来,有着平平无奇却好吹牛的人,他们理论上道听途说,但自己亦没有弄清其中原理,就自欺欺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怎么能称之为真正的大师呢?“明师”则是一位对 太極武學 理论有精深研究且具有较高功夫的大師。

已故 太極武學 名家李香远据说一天练100遍,而陈发科只需40遍。这两位可谓刻苦训练之典范。而已故 太極武學 名家许禹生曾说过:“一天一遍,只能保持不忘而已,一天二遍只能熟悉而已,一天至少三遍才能有所长进。”所以,“悟性”就是指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老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要正确掌握 太極武學 架构内涵及实践技巧,我们需要分阶段进行,从基础到精通,每一步都不可忽视。在这五个阶段中:

第一阶段,是学会基本打法,并正确掌握姿势与动作。在任何情况下,无论静态还是运动状态,都必须始终保持虚领顶劲、下颚微收等基本姿态。此外,在任何方向移动时,都必须依赖双膝带动全身前后左右移动,不允许腰背僵硬或扭曲。

第二阶段,则更注重力量转换,将力沉至脚底,并通过脚底蹬劲使整个上身跟随移动,这种方式可以让整体更加放松并提高效率。

第三阶段主要针对内力运用进行训练,当定势即将完成时,全身关节韧带似乎都向着某个方向拉伸,同时头顶部位也有轻微上提感,这样的内部结构调整能够让每一次挥击都充满威力。

第四阶段则涉及试验与磨砺,当第三步骤达到一定水平后,便开始由资深大師指导,对每一个动作进行试验,看是否符合 “劲起于脚”的原则以及是否能够顺应对方反应。如果成功,则说明已经掌握了核心技巧,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

第五步骤被称为求虚静,即在物理层面完全放弃实际力的使用,而完全依靠意念控制每一个动作,让所有反馈如同水流般轻柔地擦过皮肤表面,最终达到一种心无旁骛又非常宁静的心境状态。

(三)推手也是一门艺术,它要求同样经过几个不同的学习环节。当你的基本打法已经建立起来,你才可以开始单独尝试推手技术,然后逐渐加强到双方同时互相挑战,再进一步探索四正推手等复杂技巧。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交替使用左右手和左右脚,以增强灵活性和全面发展技能。此外,还需要不断寻找各种新的变化以丰富自身经验,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话题,因为只有持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更接近真理。一旦你达到了竞技性的实战水平,其胜败便取决于你能否顺应对方行动,如果你顺利,对方必然处于逆境;反之亦然。这就是比赛中的关键点,也是我们修行的一条重要路线。

标签: 修仙十大门派武术内功最神奇的流派平民帮派名字好听的仙境洞府名诗意淡雅的帮派名字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