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知通背拳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精神传承的一部分。记得明代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中就提到过“佑神通臂最为高”,而其子黄百家在《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进一步解释说:“通臂,长拳也”,这说明当时通背拳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白猿通背拳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据老谱记载,这门拳法自唐末宋初由陈抟老祖所创,并经过数朝的传承,最终在清代道光年间,由鲁云清将其带入北京,从此形成了以石鸿胜为代表的白猿流派。这一流派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经过七、八代人的精心传承,在京城广泛传播开来。
石鸿胜师徒关系紧密,他收了一群杰出的弟子,其中包括张文成、刘子英、项仲山、马晓合和韩洞一。马晓合先师学习的是经刘子英介绍向石鸿胜拜师学艺。他身为牛街回族,所以白猿通背拳开始在牛街地区得到继承。此后几代人的努力,使得这一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猿流派风格。
这种武功以效仿猴子的长臂姿态为形,以模仿灵活迅捷如猴子的意趣内外兼修,动作既舒展又大方,手法多变且精妙。它讲究刚柔并济,将周身运转与气血贯通融为一体。
内修方面,则主要依循道家的原则,“似圆非圆气化圆”、“虚实变化意中传”等概念,是为了达到一种自然而然鬼神难测的心境状态。而身体姿势要求头顶项领要挺胸前要空背后要绷肩如负担琵琶骨活如扇两手相连像星穿;呼吸则需要吸胸沉气使气落丹田聚结心神意悬于顶;步法需走四六步多练中正不偏擦拉步永不换;劲功则强调出手冷行气醒沾衣发劲指力之所系轻灵活缓缈柔软速急巧冷弹脆快硬沾粘绵连随。
最重要的是,这门武功重视基本功训练,每一个招式都从基础动作开始,如活背打桩打袋等,从而达到身顺功沉艺通。在这样的训练下,我们能够感受到周身松活两臂贯通放长击远劲力顺达操桩时右拳左掌前后进取肩背协调步法灵活打袋则通过拔步阴阳掌磨炼出种种工夫。而中国武林那句名言“练拳先练功,功到自然成”,对我们来说尤其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