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印度孕育了无数武术门派,但真正影响世界的,只有卡拉里帕亚特。它源自古代婆罗门教经典“特努尔吠陀”,发源于喀拉拉邦,是一门集搏击与身体训练于一身的高深艺术。
卡拉里帕亚特的形成大约始于九至十二世纪北马拉巴地区,当时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人和青年男女都必须学习。在封建公国间不断争战的环境中,这种武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通过比武来展现其技能。
然而,随着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者的到来,这门传统遭受严重打击,被迫关闭并禁止实践。直到19世纪末期,一些致力于振兴卡拉里帕亚特的古鲁,如哈尔·卡那兰及其弟子们,不懈努力下,这门艺术才逐渐复苏。
现在,全喀拉拉邦共有120多个卡拉里,每个训练场地通常有20余名学生。三大流派虽各具特色,但核心理念相似,其训练场所——半地下式的大厅内供奉印度教神祇,以宗教仪式开始每日训练,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专注精神。
从8岁起,小孩便可接受十年八年的系统培训分三个阶段进行:初级阶段强化体质;第二阶段掌握木制武器技巧;第三阶段学习金属器械技术。此外,优秀古鲁不仅需精通技艺,还要是经验丰富的伤科医生,他们挑选天资聪颖、意志坚定的人作为继承者,将心法及医疗知识全盘托出,让他们成为新的古鲁。
尽管学术界对达摩将少林功夫传入中国之说持否定态度,但考虑到明代与喀拉拉邦之间存在联系,以及两者文化交流可能带来的相似性,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因此,可以推测,在某种程度上,卡拉里帕亚特与中国武术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情感纽带。这不仅是对两种文化交流的一次回顾,也是对这两项宝贵遗产共同进步的一种庆祝。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
202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