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中,有些重要的规律,其中之一就是45度。这条规律不仅体现在拳式动作上,也体现于推手技巧之中。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45度规律确实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它几乎无处不在。
走架的时候,我会注意两手臂做正反圈,手臂与自己的胸所成的角度要接近45度。在执行“斜行”时,脚底下要保持45度的斜率。不用说,“掩手肱捶”的时候,我会确保右臂拳与两脚连线的夹角也恰好是45度。拧腰转胯的时候,要拧转到什么程度?又是45度。这套路里的例子很多,推手也如是。
当两人一搭手,一方的手臂跟自身中线形成45度角,同时跟地面的角度也是如此。当对方的手在你前胸推着,你的胸部不动,只需伸出一只手轻轻一拨,对方就无法继续推进了。我通常会往哪个方向拨?自然是向着那个构成90-90-90三等分角形中的一个边长,即为直角旁边的一个方向,这正是我心中的第一个问题——难道要求真的这么精确吗?
我个人认为,在使用这些规律时,不需要追求完美无误,因为理论上的精确性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而且,即便有明确数字化要求,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允许有一定的误差范围,就像实验室里温度控制一样,只需保持在25°C±2°C之间即可。
几年前,我曾经尝试将这份经验分享给我的朋友们,他们对此感到困惑和好奇,但并没有真正去感受过这种感觉。直到有一次,当我指出一个练习者右腕转至六七十多 度后,我提醒他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他坚持己见,我们最终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小测试。他被弹得趴在地上了,那位五六十岁的大师更邀请我们一起吃饭,这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应该更加谦逊地传递这份知识。
陈中华大师给我演示过一个小实验,用两个茶杯抵住一起,然后通过旋转使它们相互分离。他解释说,这种开掌不是单纯伸展,而是一个内部旋转运动,使身体各部分按一定比例移动,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动作都必须遵循以后的步骤,并且每一步都必须严格遵守以后的步骤,以保证整个动作的一致性和流畅性。
这个小实验不仅展示了45°规律,而且还证明了实用拳法理论背后深厚的人工智慧和科学精神。掌握这一点,将能够让我们的练习变得更加深刻,更容易进入一种忘却一切外界干扰、全身心投入其中状态,让人感受到内力流通,无论是在走架还是推手方面,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此,如果您对这些细节感兴趣,或许可以尝试亲自探索一下,看看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您的太极练习之中。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3-11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