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手势动作时,我们会发现,随着手的摆动,纱巾似乎自如地飘舞。这时,如果我们细致观察,你会发现纱巾分为三个部分:前端、中段和尾端。前端是引领者,它控制纱巾的起伏;中段是主体,是驱使末端移动的力量源泉;而尾端则是末梢,是跟随主体运动的一部分。太极拳与此类似,每个动作都始于腰部,腰为发号施令者,全身皆由其引导。抖动纱巾也遵循相同原理,用力握住的是腰部,由此来回摇摆,纹丝不离地随之波动。太极拳亦如此,将要做出的每一步,都仿佛是在操控那飘扬的纱巾,就像用手指轻触、轻带,那片空中的“织女”就会随之转移。
一、腰,为抖定律所需。
太极拳每个姿势,无不是以腰为中心展开。在陈氏太极单鞭中,当两手缠绕时,要气沉丹田,让腰旋转,这样才能完成缠绕。如果没有这样的腰旋转力,则无法将双手成功缠绕。而在右手变钩上提时,更需以腰为轴心,使全身协调流畅。
二、躯干,为节奏所依。
抖动中的纱巾前端带出节奏,而中段则承载着这一节奏向后传递。当一个有规律的节拍被打破,整个过程便失去了和谐。在太极拳中,也同样如此,只有当身体按照正确顺序运转,并且在每一次移动之前先让腹腔内气息缓缓升腾并稳定下来,那么四肢才能够自然而然地紧跟其后,与身体保持一致,如同扇子上的叶片一样配合无间。
三、四肢,为舞蹈所伴。
我们的四肢就像是被抖动中的纱巾尾巴所代表,他们总是在形影不离的情况下,以一种优雅而协调的方式表演着他们自己的角色。当一个行动或步骤开始的时候,它们并不独立行动,而是紧密相连,一起成为整体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既美丽又充满活力的舞蹈。一如杨氏85式太极拳中的“玉女穿梭”,身体反复翻滚五六次,其间的手臂和腿部都在精准配合中移动,没有哪一个姿态不是通过腹部肌肉来支撑,没有哪一个瞬间不是因为腹部力量得以实现。此外,在陈氏老架里的“六封四闭”技巧里,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在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首先身体微微向左倾斜,然后再回到原位,但这背后的技术却依赖于腹腔内气息稳定的变化,以及全身肌肉对应性的调整。这就是为什么说初学者必须学会使用自己的核心力量去引导整个身体,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掌握那些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