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先师最早口授给我的学拳要领是:“正舒松慢匀稳”。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通俗易懂,又合乎拳理,多年来我奉此为信条。二十多年后,在先师所著《杨氏太极拳正宗》这本书里,把此要领修订为“静松正慢匀稳”并告于天下。多年来,我暗自揣摩赵师修订后的“六字”真义,似有所悟,著文如下,以供方家指正。
静中触动动犹静。“静”是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属性。先师常以拳祖张三丰“学太极拳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以喻练太极拳之真谛。静,就是调心调息调身。习拳一定要静下心来,专心致一,“致虚极,守静笃”,不得心浮气躁。
预备式(无极式)要做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摒除杂念,呼吸自然,努力进入物我皆忘的空灵精神境界。在整个练拳过程中,要做到稳静安舒,心神泰然,一举一动都需深思熟虑。在意念上,当有人若无人,当无人若有人。内敛精神外示安逸。
杨式太极拳是一种动与非性能互相依存、和谐统一的运动艺术,以刚柔相济、阴阳平衡为根本特点,是一种内外兼修、形意合一的运动形式。
松软如水,有如春泥土中的生机勃勃,而非硬邦邦坚硬不化的地面。此外,还有一种力量,即强而有力,但又不失细腻温柔,这便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探索的一种力量——即使在严冬也能保持生机勃勃,不失其活力与生命力。这就是我们说的"松"。
正确姿势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整个体操或健身计划是否成功。如果姿势错误,那么即使你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如果你的身体部位没有正确地对齐,你可能会损伤自己,从而无法继续进行锻炼或体操计划。这就需要通过持久而耐心的心态去掌握每一个细节,每一次调整,以及每一次移动,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方式。
慢速训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你开始尝试这种类型的训练时,你会发现自己的肌肉变得更加敏感,更容易被激活。你还会注意到自己的呼吸变得更均匀,更深,这意味着你的身体正在适应新的工作方式,使得新陈代谢速度加快,同时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匀称意味着所有部位都应该协同工作,无论是在站立还是坐下的情况下,都必须确保身体各部分能够平衡发展,同时保持良好的肢体结构和姿势,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出最佳性能。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任何一个部分,只有当所有组成部分都得到充分考虑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这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持续关注细节,并通过反复演练,将这些技能转化为第二自然的事情。
稳定的重量分布对于防止受伤非常关键,因为它减少了对某个特定区域过度负担,从而避免了肌肉疲劳甚至导致拉伤等问题。但同时,我们也不能让重量完全停留在脚上或手臂上,因为那将限制我们的活动范围,使得大脑无法自由思考,没有足够空间去探索新的想法和创造性解决方案。一旦找到这个平衡点,就可以自由迈向前进,无论是在物理上的挑战还是智力的考验,都将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