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韧,顾名思义,就是柔软而坚韧,通常指肌肉、韧带及连接其间的骨架、筋腱的延伸能力。古之练拳者有言: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在这里,“功”一方面指身体柔韧度,一方面也指运行气血之默功。
柔韧度是最基础的训练起点,也被称为“抻筋拔骨”。先人把“踢腿、“活腰”、“抻筋”作为练武之人必备的三个要素。武术训练往往也离不开这三个方面。有人问,太极拳也需要这三方面?答案是肯定的。太极拳中的塌胯、松腰、沉肩、坠肘,在内在意念与外在形体上都有严格要求,需要更松柔的韧性。
对于初学者来说,“抻筋拔骨”既可以提高机体力量耐力和动作观感程度,也可以减少意外受伤,使人们能够更加安全高效地学习太极。
如何有效地提升身体柔韧性,为太极打下良好基础呢?我们来共同探讨几点:
首先,要动静结合。太极拳中的柔 韧性是既软又硬,在技术动作中强调意念,要“刚中带软,不断相济”。
其次,我们必须确保各部位器官和组织之间协调一致,以促进身体灵活性的提高达到刚而不硬、软而不弱,这一点并不容易实现。
科学研究证明,最适合发展柔 韩性的时期是少年儿童期,因为那时候关节较为灵活,对于增强肌肉伸展性和改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而成年人的肌肉纤维已定型,如果没有及时调整,那么到了老年可能会面临严重健康问题。
最后,我们知道单纯的柔 韩训练枯燥且乏味,而且需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因此并非短时间内能获得好的效果。一日曝十日寒,是不能快速掌握真本领的一种做法,而需通过长期不断努力才能达到目标。这就是为什么从基础开始,比如压腿训练,从热身准备开始,然后慢慢侧压,让头触脚尖成为最终目标,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轻易达成这一步骤。此外,在运动中,将压腿与踢腿相辅相成,可以提高肌肉收缩速度和拉伸能力,从而真正增加弹性和塑造出坚实但细腻的手臂结构。
总结一下,由于对身体各个部分进行协调统筹,对于增大运动幅度以及健身效果都具有显著益处,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而且,从心理层面来讲默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通过刺激大脑皮层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加强了每一个动作流畅连贯,即所谓的大脑指导小脑执行,从而实现了内修外炼。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际操作上,都认为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并掌握武术技巧的人来说,都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身体素质特别是那些涉及到手眼协调等技能密集型活动,如太极这样的项目,其核心就在于这些基本技能。如果缺少了这些基石,就像建筑高楼大厦一样,没有稳固的地基是不可能建造出完美建筑物来的,所以我认为将这些基本技巧视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始终以此为依托去追求更高层次的话题是不错不过分的一个理念。但如果我的看法存在错误,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