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克制泰拳的策略,本期特请苏昱彰先生撰写专文,以期为读者提供宝贵指导。苏先生目前正在紧急赶写,预计下一期将公布其精辟论述。本期,我们先来探讨关节、肌肉与发劲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制作了两支鞭子。一支鞭子的前半部和后半部较硬,整个鞭子也同样坚硬;另一支鞭子的扣和头部则软而灵活。给予这两支鞭子相同的力度后,第一支发出声音显得软弱,而第二支却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这说明第一支无法有效地传递力量到尾端,而第二支由于其柔韧性和弹性的结合,使得力量能够顺利传递至尾端。
在螳螂拳中,我们可以将躯干比作鞭杆,上肢则类似于鞭子的前半部分。而要使起始的力能够流畅地传达至手指上,就需要让肩膀、臂部以及手腕保持柔韧性,并且具备高度的弹性和反弹能力。这样,当腰带动时,这些关节与肌肉就能放松,将力逐渐转化为爆发力。
关节与肌肉越是松弛,爆发力的强度就越高相反,如果它们过于紧绷,则会导致力量减弱。在运动过程中,要学会既松懈又含有内劲,这样的状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此外,在瞬间释放力的那一刻,要确保所有关节及肌肉都处于紧张状态,以避免四肢变得无力。
《拳论》中提到:“刚如铁锤击石”,“柔似风吹杨柳”。在使用刚劲时,如同铁锤打击石头一样,用足够的力量;而在使用柔劲时,如同杨柳随风摆动一样,让身体自然流畅。当我们理解并掌握了刚柔交替的手法时,就能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技巧发展。如果不正确理解这一点,便可能出现僵硬或无力的状况。
螳螂拳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刚柔相济的一种表现,它们随着动作点变化而不断调整自身状态。在行拳过程中,不应混淆一切不用力就是柔,一切全身用力就是刚这样的误解。实践表明,无论是全身轻盈还是凝聚整体,都需要一种平衡感以达到最佳效果。而《拳论》中的“刚胜柔,小可制大”进一步阐释了这一观念,即在搏斗中遇到对手之初采取柔姿以控制对方,然后利用突然展现出的强势来决定胜负。这正是螳螂拳所倡导的大智若愚策略:遇软则变,用猛破敌。
最后,《拳论》详细介绍了八法(剛)与十二法(軟),其中八法包括了一般性的硬碰实砸,以及五种特殊情况下的具体应用;十二法则包含了一系列粘连化力的技巧,可以用于轻易压倒重型对手。这些基本原理经过长时间训练才形成,从无到有再从有到强,是我们学习这门武术艺术不可或缺的一环。
2024-11-28
2024-11-28
2024-11-28
2024-11-28
2024-11-28
2024-11-28
2024-11-28
2024-11-28
2024-11-28
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