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焕枝
我所认识的咏春拳有两种传承:一是佛山咏春拳,由梁赞宗师传下来的,这种拳法在香港由叶问教授,后来由梁挺先生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李小龙也曾向叶问学习过佛山咏春拳。这门武术包含三套拳法,即小念头、寻桥和标指;以及六点半棍和双刀,以及跌打秘诀。另一门是古劳咏春拳,它没有固定的拳套,但技法、手法、理念与佛山咏春拳相似,以对拆为主,有二十多个散手动作,其中包括了木人桩和双刀动作,还有十多个对拆技巧,包含了跟手灵变的技术。
古劳咏春拳的核心心诀“来留去送”,即融合了第一套小念头技法;“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则代表寻桥技法;而“高接低攀”则是标指技法的体现。以下,我将探讨咏春拳训练方法及技击艺术。
咏春拳的小念头是一种简接顾打合一的战斗方式,适用于中近距离搏斗,对练习者要求掌握防守策略,并能迅速转换攻击。在防守后,不等对方收势便发起进攻,其秘密在于趁虚而入,即心诀中的“来留去送”。这是一种灵活变化的手段,李小龙常用此招。此外,小念头还使得练习者的手腕和脚步变得自然流畅,而马步则变得稳固强健。李小龙结合截剑步伐,将这种基础技能应用到擂台竞争中,使之更加生动有效。他创立的截击道同样继承了这一防截技术。
对于身材轻盈的人来说,小念头非常适宜。在远距离搏斗时,要想逆转局面并非易事,只能依靠严密防守,保持进攻距离,在对方收势的一瞬间迅速反击。这也是为什么在擂台比赛中,被动方往往占据优势的一个原因。因此,无论是在哪一种形式中,都认为小念头是一个不可或缺且基础性的训练方法,只有将其融入“来留去送”的心诀之中,便可进入更高级别的手法实践阶段。而对于习惯于使用此类武术的人们来说,小念头不仅仅是一个基础训练,更是一个进入更深层次实战准备阶段的大门。如果能够顺利掌握此招,便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一式化解敌人的几式,从而展现出无形中的力量,这正如梁赞宗师所教导:“先以本门内劲化解敌方攻击,然后待其回收时再发起进攻。”
这种简接打法既不是被动挡格,也不是单纯迎敌,而是一种主动预判后的应对策略。当对方发出了右直钩我的面部,我会用左手化解,同时用右臂快速命中。这一刻,在对方未发出第二次攻击之前,我已经完成了一次连续不断的反击。我相信这是因为每一次出手都必须具备足够快捷且充满力量,这才能确保每一次出招都不会落空,或许会造成对方受伤甚至倒地。而这样做,就像古劳 咏 春 拳 中 的 “寸 劲 和 撑 劲” 一样,让每一次出手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速度就能取胜,因为这样的战斗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那就是从静态向运动,从被动向主动,从紧张向放松,从重复向创新,从单纯追求力量走向全面提升自我能力。
总结来说,“来留去送”的心诀不仅是一门武学上的智慧,更是一场精神上的挑战,是修炼身体同时也修炼意志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是成长,每一次尝试都是提升,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持之以恒,就必然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