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郎之手创造螳螂拳
在古代武术的长河中,螳螂拳以其独特的手法和步伐而闻名遐迩。据说,这门武功是由山东即墨人士王郎所创。这一说法在螳螂门中被广泛认同,而习练这门拳的人都尊奉王郎为该派武术的开宗祖师。在探究王郎生活年代时期的问题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梁武帝时期、宋代时期以及明末清初。但不论哪一种说法,它们都普遍认为王郎在创制过程中融合了当时许多影响力较大的技击方法,如宋太祖的长拳、韩通的通臂等共十八家之多,这也成为了“螳螂十八凑”的传说。
这些提及的流派大多是在宋朝以后出现,因此可以推断,螳螂拳形成时间应在宋代之后,尤其是在明清时代更为确切。此外,这门拳艺最初主要流传于山东地区,对外界知情甚少,不曾引起过广泛关注。直至20世纪初叶,当精武体育总会聘请罗光玉先生教授精武会内学生后,才逐渐扩展到了上海等地,并随着精武会事业发展,被传播至广州佛山、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沿海国家乃至世界各地。
罗光玉先生作为1919年受聘担任精武拳师,他对这一流派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教授给学员。在他的指导下,一些学生如马建超(成鑫)和陈震仪参加了1928年的国术比赛并获得最优秀奖。此外,除了罗光玉,还有杨维新先生、王传义先生和张宝厚先生等人也曾在精武会内教授过这一套路。
1932年抗战爆发后,由于战乱导致上海区域的事务暂停,罗光玉被派往广州分会继续教授这门艺术,同时他的学生陈震仪也随他南下助教。另外,在上海地区,也有丁儒侠和陆青萍两位老师分别在浦东地区和复兴公园等处进行授课,他们对于本地域内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郭子硕则成为广州分会中的教练,并担任市级体育协会主席;黄汉勖则将自己的学习整理成书,为这一流派提供了更多资料;余姚分会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教学方式。
二、精华内容概述
作为一项卓越的地面打斗艺术形式,精华中的部分包含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徒手与器械套路,以及理论知识。其中仅就徒手套路而言,就涵盖几十上百种不同的动作组合。这里所指的是由早期教师罗光玉与杨维新所教授的一系列徒手与器械套路,以及他们根据口述记录及老师遗留文字资料整理出的各种拳谱与练功方法。
主要包括:
螳螂系列:
崩步、大架、小架、大番车、小番车、大护掩、小护掩四路奔打、中式短打八连环、三十六招飞雁掌、二十四般金刚神剑。
螳梅花系列:
包括五个不同版本,每个版本都是独具特色的一段演练序列。
摘要系列:
分为六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多个动作组合,是一个系统完整的小型演示程序。
白猿系列:
亦称“白猿戏”,包括出洞偷桃进洞献书献果孝母四类活动,以模拟猿猴行为来锻炼身体。
主要器械:
燕青刀
五行单刀
军中大刀
地趟刀
双刀
子午剑
2024-12-29
2024-12-29
2024-12-29
2024-12-30
2024-12-30
2024-12-29
2024-12-29
2024-12-29
2024-12-29
202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