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练习太极拳多年的人,我深刻体会到这门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更是精神修养和哲学思考的结合。从初学者到有一定成就,如何练习才更有效率,这一直是我和许多同行所关心的问题。我认为,在“松柔”这一方面不断追求境界的磨砺,是达到内在真谛、外在精湛的必经之路。
以下是我对此问题的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正。
首先,要谈的是放松三部曲。在任何技艺中,放松都是统一要领。松则通,通则灵,灵则活。但是太极拳要求怎样的松才能使人灵活呢?总结来说,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层次,或曰三部曲。
第一层是思想精神上的松。这意味着要有“静”,“净”。这种意识基础对于练拳至关重要。当思想紧张时,不但无法进入正常状态,还会影响动作的流畅性。这里涉及到了入静的问题,也涉及道德修养的问题。练拳中的入静,并不是完全没有杂念,而是在排除杂念后专注于动作,用法上也要考虑到是否有无形的阻力或说“无人若有人,有人若无人”,既能专注又能避免紧张。
第二层是肌肉筋骨上的松。这意味着从精神上的松转向了形体上的松。杨澄甫先生曾说:“ 松要全身筋骨都 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这是因为如果所有肌肉都紧绷,那么气血就会停滞,就像链条一样束缚我们的每一个关节,从而限制了我们运动的自由度和技术水平。而真正太极风韵应该像水一样流畅自然,没有硬挺的地方。
第三层是腰领全身上的松。这是一个关于放松顺序的问题。腰胯首先需要放 松,然后四肢随之而来。如果腰胯不 松,那么整体就会僵硬;如果四肢不 松,那么上下内外就不能顺遂。这也是衡量太极拳演练水平的一个标准。此外,由于我个人的经历,让我明白了腰背与腿脚之间相互作用,每一次踏步,每一次挥臂,都必须依赖于彼此协调,以达到一种轻盈稳重之感。
再进一步探讨一下什么叫做好的放 松状态。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提醒:思想应提得起,而形体却不能僵硬;既非完全软弱,也非刚硬固执。一根棍子代表僵硬,一根绳子代表柔软,但只有当这根绳子两端固定时,它才表现出一种特殊状态——既可以保持一定形状,又可以随意变化,这正如我们想要达到的那一种状态:既轻巧又稳重,既能展现出柔韧性的同时,又不会失去刚劲与力量。
最后,我想谈谈生物力学角度下的放 松理解。在运动中,我们的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发送信号给肌肉,使它们收缩、拉长或者进行其他形式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并不独立发生,它们通常被称为动力性工作和静力性工作相辅相成地完成任务。如果某些肌群过分紧张或过分放鬆,将导致整个系统失去平衡,最终影响运动效率和安全性。而最理想的情况,是让每个部分按其职责执行,同时保证整个系统平衡且高效运作,即所谓用意不用力的实践意义所在。不只是简单地减少使用力量,而是在最大限度利用身体潜能的情况下完成复杂动作的一种智慧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细微调整都可能带来质感差异,对提升个人实践效果至关重要。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