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24式,每一式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像老人一样传授给年轻人。掤劲的理解和运用,让每个动作都充满了智慧与力量。
练习者如何理解这些劲路的运用和变化,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练太极拳者都知道,太极拳的掤劲无处不在,它运用于太极拳的所有交手之中。人们经常说“处处有掤劲”。
何为掤劲?单从掤字的意义讲,“掤”在当今一般的字典中很难查到,为何?在古代,因为文字的差别和习惯的用法,那些古代的大师所记载的手写拳谱,多以手写为主,而后学者根本不敢改动甚至从没想过对先人的字体怀疑。长此以往,便以讹传讹。
我根据多年对太极拳实战及演练,对于较难理解的一“掤”,试图进行一个浅陋解释,以帮助爱好者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要领及劲法。我认为“掤”就是捧,将东西或物体用手捧起之意。不妨打个比方,我们的手上托起一盆水,如果是二十斤重,我们的手上的捧力就是二十斤。
我们可以这样看:当敌来时,或在交手时,对手力的大小和速度变化,我们可以视作物体,他力量大小、方向等变化,我出手的地点大小、变化都是因敌而变。这就是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太极拳不丢不顶法则。一个真正高级技艺者的 掣 势几乎是不需要很多力的,只是在对手发力末端就能做出反应,这样即使对方力量强大也能化险为夷。在实际操作中,不论接住砖块还是处理实战中的来势,都需顺势而接,用借势转化,使得来势自然消失,从而达到防御目的。
那么,我们又怎样将敌人的发放出去呢?发放敌人的关键是转化来势。在与敌交互时,不仅仅是 手上的 力,更可能是身体某部位或臂部、躯干等任何地方,这就是“处处有 力”。当我抓住对手的一刹那,敌就很难进步或施展。而且,一般情况下,高明技艺的人,在使用 力 时,其时间非常短暂;反之,则会花费更多时间寻找机会发挥,同时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时候。在转换时,可以通过腰裆腿法转换挪移配合步法,即洪均生先生说的公转。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训练方法建议不断调整姿态、位置让身体灵活响应不同的攻击方式,以便更有效地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最后,无论是上下左右正斜前后各式皆可按照角度不同分出若干种,但基本原则不会改变,无论对方力大还是快疾,都要随着情况调整自己的姿态与动作,以达到最佳效果。
2025-02-11
2025-02-11
2025-02-11
2025-02-11
2025-02-11
2025-02-11
2025-02-11
2025-02-11
2025-02-11
2025-02-11